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动驾驶引发的法律争议:谁来担责?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动驾驶引发的法律争议:谁来担责?

引用
一财网
11
来源
1.
https://www.yicai.com/news/102143831.html
2.
https://www.sohu.com/a/791757849_121719025
3.
https://www.fortunechina.com/shangye/c/2024-11/19/content_460046.htm
4.
https://www.ciplawyer.cn/articles/153973.html
5.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8/id/8059548.shtml
6.
https://www.junzejun.com/Publications/093033c589ba22-c.html
7.
https://www.forwardpathway.com/107736
8.
http://www.cicjc.com.cn/info/1040/15849.htm
9.
https://www.junhe.com/law-reviews/2379
10.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40702970239.html
11.
https://www.allbrightlaw.com/CN/10475/f9c07713b8b5c69.aspx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驾驶汽车正从科幻想象变为现实。在中国,九家车企已获准进入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标志着这一前沿技术迈入了商业化应用的新阶段。然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复杂的法律挑战,特别是在责任认定方面,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

01

技术突破与政策支持双轮驱动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根据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的分类,自动驾驶技术分为L0至L5六个等级,其中L4和L5级别的自动驾驶无需人工干预。目前,多家车企和科技公司正在积极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特定场景下进行测试和应用。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来推动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中国制造2025》战略明确提出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提升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此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也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了规划。

02

法律案例凸显责任认定难题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相关的法律争议也日益增多。其中,知识产权纠纷尤为突出。例如,在一起涉及自动驾驶核心算法的技术秘密侵权案中,北京小某智行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小某智行公司)指控其前员工潘某、孙某离职后创立的北京擎某智卡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擎某智卡公司)涉嫌侵害其自动驾驶领域核心算法、硬件和软件源代码等技术秘密。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通过模块式流程分解,积极稳妥推进秘点开示、载体确定、对应性勘验、不公开庭审、庭后调解等各项环节,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这一案例不仅展示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带来的法律挑战,也体现了司法机关在处理复杂技术纠纷时的专业性和灵活性。

03

国际立法经验提供有益借鉴

面对自动驾驶带来的法律挑战,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相应的立法和监管框架。日本、德国等国通过修订《道路交通法》赋予自动驾驶汽车上路权,并明确责任类型和承担方式。英国则建立了全面的监管框架,包括授权许可、数据保存和保险制度。

德国的立法经验尤其值得关注。德国《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对机动车辆保有人与驾驶人规定了不同的责任承担原则。保有人应对因其车辆导致的人身与财产损害承担危险责任,只有在损害系由“不可抗力”或“无权驾驶”所导致的情况下,才可免除保有人的赔偿责任;驾驶人则应承担过错推定责任,以必要的交通注意义务为标准,证明尽到驾驶义务则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04

我国责任认定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关于自动驾驶汽车事故责任认定目前主要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产品质量法》。尽管部分地区针对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责任制定了特别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未突破现行法框架。然而,自动驾驶的技术实施方式和汽车操纵模式与传统汽车存在显著差异,这导致现行法律法规在自动驾驶场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九条,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但在自动驾驶场景下,车辆可能在没有人类驾驶员的情况下运行,这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驾驶人”概念变得模糊。此外,《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但在自动驾驶场景下,如何界定“产品缺陷”以及如何分配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责任,仍需进一步明确。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面对自动驾驶带来的法律挑战,我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立法和监管:

  1. 完善立法框架:借鉴德国、英国等国经验,通过修订现有法律或制定专门法规,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法律地位、责任主体和赔偿机制。

  2. 建立保险制度:参考英国模式,建立专门的自动驾驶汽车保险制度,确保事故受害者能够得到快速赔偿。

  3. 强化数据监管:要求自动驾驶汽车配备“黑匣子”等数据记录设备,明确数据保存和使用规范,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依据。

  4. 加强国际合作:自动驾驶技术具有跨国界特征,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技术标准、法规制定和事故处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正在推动交通出行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同时也对法律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认定机制,我们既能保护公众利益,又能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这将有助于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抢占先机,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