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定日地震:科学应对,筑牢震后公共卫生防线
西藏定日地震:科学应对,筑牢震后公共卫生防线
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迅速行动,不仅全力开展救援工作,还高度重视震后的公共卫生保障,以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灾后公共卫生挑战
地震对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巨大冲击。震中地区海拔高达4471米,低温环境使得救援工作面临更大挑战。地震导致基础设施损毁,饮用水源可能受到污染,医疗设施和人员短缺,垃圾处理和卫生条件恶化,这些都为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政府与专业机构的快速响应
地震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迅速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专家赶赴灾区。西藏自治区也迅速组织医疗队,调派8辆医疗救援车辆和26名医务人员前往现场。国家疾控局更是派出由环境所副所长张伟研究员带队的专家组,他们抵达后立即深入受灾最严重的长所乡,全面了解卫生院损毁情况以及环境卫生、饮用水卫生等状况。
科学系统的保障措施
在震后公共卫生保障工作中,环境消杀和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自治区生态环境部门迅速组建应急监测队伍,对灾区县、乡、村三级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进行监测分析,确保饮用水安全。卫生防疫工作队则对公共区域、临时安置点、垃圾收集点、临时公共厕所等实施全方位消毒杀菌。
医疗救援队伍在灾区开展巡诊工作,四川电力医院的医生文建忠在三天内巡诊约1360人,诊治90余名身体不适人员。同时,重药西藏紧急调配退热药、止痛药、消毒用品等200余件急需药品和医疗物资,确保医疗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群众参与与健康教育
为了提升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专家组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健康宣教工作。他们向村民发放卫生宣传资料,开展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指导村干部和志愿者进行健康监测,教授消毒剂配制及使用方法。通过农村大喇叭、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普及防疫知识,确保安置点每户配发垃圾桶并进行垃圾清运。
基础设施恢复支撑公共卫生
在基础设施恢复方面,灾区已搭建完成7303套板房,部分达到入住标准。安置点陆续配备水、电、暖等基本生活设施,并建设临时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点。通信部门也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全力抢修,确保信息畅通,为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政府、专业机构和灾区群众的共同努力,定日县地震灾区的公共卫生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灾区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受灾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有力保障。这场抗震救灾行动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灾害应对中的高效动员能力和“人民至上”的理念,为灾后重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