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震中的紧急医疗救援行动解析: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在行动!
西藏地震中的紧急医疗救援行动解析:北京协和医院、华西医院在行动!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当日15时,地震已造成95人遇难、130人受伤,房屋损毁情况正在统计中。地震发生后,国家卫生健康委立即进行部署,迅速了解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目前已紧急调派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重症医学、骨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专家赶赴地震灾区,并要求周边省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做好救援准备,根据需要随时支援。
地震发生后,当地卫生健康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伤员搜索等工作,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已调派8辆医疗救援车辆和26名医务人员赶赴当地。灾区相关医院已开通伤员救治绿色通道,收治床位充足,伤员救援和医疗救治及公共卫生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国家卫生健康委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支持西藏自治区做好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和残疾。国家卫健委负责同志已赶赴现场指导卫生应急处置工作。
火速驰援:精锐医疗力量紧急集结
地震发生后,北京协和医院迅速响应,由MICU主任翁利、急诊科主任助理王江山、骨科主任医师高鹏组成的专家组,于当天19:30乘飞机紧急赶赴西藏。与此同时,正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工作的协和医院副院长吴东,带领医院应急救援医疗队连夜奔赴日喀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也火速行动,由常务副院长刘伦旭带队,抽调急诊、重症、创伤、神经外科等领域的6名专家组成救援队,于7日下午2点出发奔赴灾区。此外,前期派驻西藏拉萨的华西医院医疗专家蒋耀文副主任医师等,也带着移动CT车赶往定日县长所乡执行救援任务。
高原奋战:争分夺秒抢救生命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是此次地震伤员救治的主战场。协和医院专家组抵达后,立即对收治的50余名伤员逐一查房,给出下一步治疗建议。MICU主任翁利和急诊科主任助理王江山指挥重症病人抢救,调试呼吸机和血管活性药物,及时发现并转诊了3例隐匿重症患者。骨科专家高鹏则仔细检查每一位骨折患者,为多名患者重新调整手术方案。
华西医院救援队同样争分夺秒。75岁的扎西老人因地震导致双侧多发肋骨骨折,肺挫伤引发哮喘,专家组建议加强镇痛、祛痰排痰,并给予抗感染、抗哮喘治疗。55岁的丹增在地震中腹部被砸伤,出现失血性休克,华西医院专家讨论后决定为其进行介入治疗,在介入辅助下成功找到出血点,控制了病情。
挑战重重:高原环境下的人道主义救援
在海拔3800米的日喀则,医疗队面临着严峻的高原环境考验。许多队员出现了高原反应,但大家都坚持工作。据华西医院救援队成员回忆,每天的工作往往从早上9点持续到深夜,专家们甚至需要一边吸氧一边讨论病情。
为了应对高原缺氧的挑战,中国铁建重工西藏公司与中国安能西藏公司联合研发了高原空间站供氧方舱。这种方舱通过增压设备和制氧系统,将室内环境调节至相当于2800米海拔的水平,有效缓解了救援人员的高原反应,为持续开展救援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人间大爱:医者仁心的生动诠释
在救援过程中,医疗队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协和医院专家团队整夜守护一名5月龄的新生儿,通过药物治疗和直肠减压术使其逐步好转。华西医院的专家们则成功救治了一位82岁的骨折老人,通过及时处理让老人转危为安。
上海援藏医生于德刚提前结束休假,从机场直奔人民医院,几天里,他在一台台手术中挽救生命,还对院内所有地震伤者进行了摸排,根据病情排出了详细的手术日程表,确保最大化利用医疗资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董桂英在零下18摄氏度的寒夜中坚持义诊,甚至和衣而卧整夜无眠。她发现一位母亲为了保护孩子被砸伤,存在延迟性脑出血风险,及时将这对母子送至县医院救治。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护士拉母玉珍则在定日县人民医院连续工作到凌晨3点,不仅为伤员处理伤口,还提供心理护理,帮助一位因亲人去世而郁郁寡欢的老人重拾信心。
此次地震救援中,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医疗队在高海拔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全力开展紧急医疗救援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他们的努力不仅展现了中国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也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