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丨眼皮跳动与福祸无关,有可能是面肌痉挛
健康科普丨眼皮跳动与福祸无关,有可能是面肌痉挛
老话常说“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不管是左眼跳,还是右眼跳,这种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眼皮跳动与福祸无关,倒是可能与面肌痉挛有关。那么,什么是面肌痉挛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眼皮跳动的经历,难道我们都是面肌痉挛吗?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眼轮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动,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音。
面肌痉挛包括典型面肌痉挛和非典型面肌痉挛两种,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步向下发展累及面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而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并逐步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临床上非典型面肌痉挛较少,绝大多数都是典型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但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压力的增加,面肌痉挛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发病原因
01-血管因素
80%~90%的面肌痉挛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主要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易形成血管异位压迫神经。
02-非血管因素
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面肌痉挛。其原因可能是由于:
(1)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
(2)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
(3)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等。
(4)面神经周围支损伤。
典型临床表现
面肌痉挛的初期,多表现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动,即“眼角跳动”。
随着病情的进展,逐渐缓慢扩散至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口轮匝肌和面部表情肌),甚至可累及同侧颈阔肌,其中以口角肌肉的抽动最为明显。
严重者可引起面部疼痛,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搏动性杂音。少数患者在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抽动的程度轻重不一,短则数秒,长达十余分钟,有间歇期。发病初期,抽动较轻,间歇期较长;随症状加重,间歇期逐渐缩短。疲倦、情绪激动或紧张、面部自主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时,抽动程度会加剧,入睡后停止。
面肌痉挛可能伴随的症状:个别患者伴有头痛、耳鸣、耳聋、面部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因面肌痉挛影响视力、听力、睡眠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焦虑、抑郁等。
面肌痉挛的分级
按Cohen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
0级:无痉挛;
1级: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面肌轻度颤动;
2级:眼睑、面肌自发轻微颤动,无功能障碍;
3级:痉挛明显,有轻微功能障碍;
4级: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如病人因不能持续睁眼而无法看书,独自行走困难。神经系统检查除面部肌肉阵发性的抽动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少数病人于病程晚期可伴有患侧面肌轻度瘫痪。
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为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口服药物治疗常用于发病初期,无法耐受手术或拒绝手术者。对于早期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效果欠佳。
02
肉毒素局部注射:主要用于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者出现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手术失败或者术后复发的成年患者。过敏性体质及对肉毒素过敏者禁用。在短期内可收到一定效果,但维持时间较短,要多次注射维持疗效。
03
手术治疗:微血管减压术主要适用于应用口服药物或注射肉毒素治疗疗效差或者无效的面肌痉挛患者、抽动症状严重的患者以及手术意愿强烈的面肌痉挛患者。
出院后注意事项
患者出院后无特别忌口,合理进食,加强营养。可适当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纤维素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由于手术仅解除了面神经根部压迫,面神经本身的脱髓壳区需要一定时间的修复才能使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面部抽动才能彻底停止,一般需要3个月到1年的时间,所以出院时要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嘱患者3个月、6个月时到医院复查。
避免着凉感冒,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后适当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
遵医嘱按时服药,自我观察疗效。
面肌痉挛虽然要不了人的性命,但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许多受此疾病困扰的患者,甚至都到了抑郁的地步。所以,当出现严重的眼皮跳动并伴随一侧面部抽动且长时间不能缓解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医,在专业医师的帮助下,及时采取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使疾病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内容来自濮阳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