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痛风不再痛?中医教你如何缓解痛苦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痛风不再痛?中医教你如何缓解痛苦

引用
1
来源
1.
https://ecway.hk/blogs/relieve-gout

近年来,香港痛风病患者的人数持续增长。有调查数据显示,香港的痛风患病率达到2.9%,意味着每一百名香港人中就有近三人遭受痛风,属于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

痛风的定义

痛风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持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即血液中含过多尿酸引起,常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

高嘌呤食物与痛风的关系

嘌呤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是人体内细胞及某些食物的自然成分。当体内嘌呤过多时,会增加尿酸的生成。若尿酸过多,无法被有效排除,就会在体内积聚,形成尿酸盐结晶,这便是导致痛风的主要原因。

高嘌呤食物包括肉类和内脏(肝、肾、心等内脏、某些红肉)、海鲜(油脂丰富的鱼类、贝类、虾蟹)、豆类和菇类(黄豆、扁豆)、啤酒和酒精饮料和某些蔬菜(菠菜、花椰菜、芦笋)。

为了管理痛风,中医建议减少这些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同时增加水分摄入以帮助尿酸排出,并注意保持健康的体重和生活方式。

中医治疗痛风的经验源远流长

在中医的传统理论和实践中,痛风被分为“痹证”类疾病。金元时期大医家朱丹溪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书中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

从那时起,一代代的中医学家就不断积累关于痛风的治疗经验。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医学界对痛风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表了众多关于痛风的论文和临床报告。

痛风成因 - 体内“阳虚”、“湿热”、“痰湿”

中医认为痛风主要与体内阳虚、湿热、痰湿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痛风时,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来确定病情和体质特点,然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中药治疗 - 清热活血 舒缓疼痛症状

在中药方面,常用药物包括黄连、赤芍、川芎等,这些中药能有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从而有助于降低尿酸水平。

桑寄生、白芷、秦艽,这些中药温和有效,可以舒缓关节疼痛和红肿,帮助痛风患者减轻症状,恢复关节的功能。

饮食平衡 减少高嘌呤食物

中医建议痛风患者减少高嘌呤食物如内脏、海鲜和啤酒的摄入,这些食物会加剧尿酸生成和排泄困难。

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量,这些食物含有丰富的纤维和维生素,能够帮助降低尿酸水平,促进代谢平衡。食用西瓜、草莓和薏仁等利尿排尿酸的食物也是一种植入饮食调理方法。

适量运动与情绪调节

中医建议进行适量的运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减轻疼痛和红肿。痛风患者可以选择低冲击性的运动,如散步、游泳和瑜伽等,避免长时间负重。

除了运动,中医还强调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压力对于控制痛风症状至关重要,因为压力可能会加重痛风的症状。

通过结合适量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痛风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配合针灸与推拿按摩 调节气血

中医利用针灸和推拿按摩等疗法来帮助痛风患者缓解症状。针灸通过在特定穴位上针灸,调节身体的能量流动,促进血液循环,舒缓关节疼痛和红肿。

推拿按摩通过按摩和施加压力来调理身体,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庭、陷谷、太白、阴陵泉和三阴交等。

足三里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呕吐、腹胀、胃痛、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失眠、膝痛等。

取穴技巧:腿部伸直,单手张开以虎口围住同侧腿髌骨的上外缘,其他四指垂直向下,则中指指尖所在位置即是。

内庭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热痛、腹痛、咽喉肿痛、牙痛、腹胀、便秘、足背肿痛等。

取穴技巧: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叉缝尽处的凹陷中即是。

陷谷

所属经络:足阳明胃经

主治病症:水液代谢上的障碍、足背肿痛、肠鸣、腹痛。

取穴技巧: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三趾骨间,第二趾关节近端凹陷中。

太白穴

所属经络:足太阴脾经

主治病症:便秘、足痛、胃痛、腹胀、腹痛、肠鸣、痢疾等。

取穴技巧:位于足内侧缘,靠近足大趾,当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即是。

陰陵泉

所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主治病症:小便不利、帶下、水腫、洩瀉、腹脹、腸炎痢疾、膝痛、月經不調等。
取穴技巧:在小腿的內側,膝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即是,或脛骨內側髁後下方的凹陷處。

三陰交

所屬經絡:足太陰脾經
主治病症:崩漏、小便不利、陽痿、消化不良、失眠、下肢麻痺等。
取穴技巧:將單側手除拇指外的四指併攏伸直,小指置於足內踝上緣,則食指上緣、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處即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