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万亿背后的三大先导产业揭秘
上海5万亿背后的三大先导产业揭秘
上海即将成为我国首个GDP突破5万亿元的城市,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背后,离不开三大先导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的强劲支撑。这三大产业不仅自身发展迅猛,更为上海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三大先导产业整体发展态势
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700亿元、4200亿元和1500亿元,分别增长8%、10%和4%。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上海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方面的深度融合。
上海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大先导产业的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2024年3月,上海宣布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以发挥“投早投小”、产业投资、并购整合、补链强链功能。同年7月,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母基金以及未来产业基金正式启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
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全国领先
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23.8%,是北京的近两倍。2019-2023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由21.2%提升到23.8%,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在设计、制造、封测三个核心环节的全国占比均有所增加,产业链布局更加完善。
上海拥有中芯国际、华虹集团等龙头企业,集成电路制造业、设备材料业销售收入占全国比重分别提升1%和12%。在技术创新方面,上海企业在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崭露头角,北方华创成为全球第八大半导体设备企业,华大九天跻身全球第四大EDA企业。
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2021-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7617亿元提升至9337亿元,制造业产值由1712亿元增长到1860亿元。上海在生物医药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已有19款一类创新药和25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全球首研新药、全国首发细胞治疗新药和国际一流医疗器械。
上海构建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体系,布局建设3000余张示范性研究型病床,打造27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2款“新优药械”产品进入医院使用,推出了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加快建立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机制。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2024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累计完成60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已成功举办两届,去年吸引线下开发者3.56万人次,线上触达开发者约3200万人。本届大会以“模塑全球 无限可能”为主题,将于2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目前各项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领跑,发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到202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于2024年5月落地上海浦东,将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人才培育、平台支撑于一体的创新生态。
展望未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三大先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市政府表示,将继续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全链条加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高地建设。
同时,上海将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加快塑造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到2025年,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4.5%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将提高到57.9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达到5200.7亿元。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城市经济规模突破5万亿元做出了重要贡献,更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和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上海必将在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