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梦”真的好吗?解密睡眠质量与梦境的关系
“一夜无梦”真的好吗?解密睡眠质量与梦境的关系
“一夜无梦”真的代表睡得好吗?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科学研究表明,做梦与否与睡眠质量并没有直接关系,真正影响睡眠质量的是睡眠的深度。让我们一起探索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享一些实用的改善方法。
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
生活习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摄入咖啡因或酒精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特别是手机等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干扰睡眠节律。
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问题,会显著影响睡眠质量。这些心理状态会导致大脑过度活跃,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疾病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躯体疾病,以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环境因素:噪音、光照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等环境因素,也会干扰睡眠。
如何改善睡眠质量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起床,包括周末。这有助于调整身体的生物钟,提高睡眠质量。
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步走、游泳或骑自行车。运动可以增加深度睡眠时间,降低睡前焦虑。
科学减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改善睡眠。超重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风险,影响睡眠质量。
合理午睡:建议下午早些时候小睡20-30分钟。如果午休时间过长,进入深度睡眠后醒来会感到昏昏沉沉。
减少夜间光照:睡前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可以使用遮光窗帘或佩戴睡眠眼罩,减少蓝光对睡眠的影响。
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咖啡因会阻断大脑中的腺苷受体,影响睡眠。酒精虽然有助于入睡,但会破坏正常的睡眠结构。
避免睡前进食:建议避免在睡前2小时内进食。进食时间过晚会推迟就寝时间,缩短睡眠时长。
坚持正念练习: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正念技术,帮助降低神经兴奋性,减少焦虑和担心,从而帮助入睡。
改善睡眠环境:营造一个黑暗、凉爽、安静的睡眠环境。选择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房间的温湿度适宜。
梦境与健康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做梦有利于健康。人在睡梦中,大脑并不是完全处于休眠状态,部分脑区仍处于活跃状态。通常认为,做梦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另外,左、右大脑半球的活动模式在睡梦中与觉醒期间是不同的。当我们处于觉醒期,左侧大脑半球活动更强;而在睡梦期,右侧大脑半球更为活跃。这种活跃状态的转变,保证了不同脑区正常的工作/休眠周期,协调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做梦过多的坏处
事实上,当睡眠质量不高、睡眠深度不够深时,我们很容易从睡梦中惊醒,并且很容易记得自己的梦境。因此,做梦次数增多提示我们正常的睡眠结构遭到了破坏。
正常的睡眠节律发生异常会导致人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各项生理功能出现异常,可能表现为易怒、焦虑、神经质、痤疮、肥胖、出现幻觉、记忆障碍等,导致睡醒后精神状态不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睡眠节律失衡会影响自主神经的节律,甚至还会引起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后果。
有的人从来不做梦,是真的吗
有些人说他从不做梦,实际上他并不是不做梦,只是他做的梦没有被记住而已。
研究发现,人们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通常是简单的想法,而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则是复杂的沉浸式体验。如果把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比作一幅画,那么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则是一部电影,并且做梦者是参与其中的演员。
人能否记得自己的梦主要取决于在哪个阶段醒来,即从正在做梦的睡眠阶段醒来,人们才会记住苏醒时当下的梦,而前面的梦境则会被掩盖。
是否存在无梦睡眠
无梦睡眠指睡眠中不会做梦。这可能是由药物滥用引起的。过度饮酒会导致激素释放,干扰快速眼动睡眠和做梦。另外,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失眠和睡眠不足综合征,也可能导致无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一夜无梦”来形容睡得香,但“一夜无梦”真的是一件好事吗?事实上,做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发生在深睡眠后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因此做梦的次数反映了睡眠的节律。这样看来,睡眠质量的好坏与是否做梦没有直接关系,真正影响睡眠质量的是睡眠的深度。研究发现,人们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通常是简单的想法,而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梦则是复杂的沉浸式体验。无梦睡眠指睡眠中不会做梦。过度饮酒会导致激素释放,干扰快速眼动睡眠和做梦。另外,睡眠障碍,包括睡眠呼吸暂停、失眠和睡眠不足综合征,也可能导致无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一夜无梦”来形容睡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