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德云社:相声与传统戏曲的碰撞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德云社:相声与传统戏曲的碰撞

引用
网易
12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N58KOQ405567ZYH.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1A01BZK00
3.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MR6D0QQ0548BW8T.html
4.
https://www.sohu.com/a/831990845_121439961
5.
http://gs.people.com.cn/BIG5/n2/2025/0116/c183357-41109989.html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HTT9Q1505374HE2.html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1025A00S4700
8.
https://www.baike.com/wikiid/7241897671349600295
9.
http://cj.sina.cn/articles/view/1044527073/3e4237e102701hj1m?finpagefr=p_104
10.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972889e4b068c68f0f140e.html
11.
https://m.toutiao.com/article/7462329394960106019/
12.
https://mparticle.uc.cn/article.html?uc_param_str=frdnsnpfvecpntnwprdssskt#!wm_aid=5395476405f6499e9c5fbc47e1c9ee5b!!wm_id=176bbca1f0284ba5a71ac9e7049e804a

德云社作为当代相声界的重要力量,自1995年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传统相声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挖掘传统相声精髓并将其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德云社不仅让观众重新认识了相声的魅力,还促进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郭德纲及其团队在演出中融入了大量的民间小曲、小调,使得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传唱这些经典曲目,形成了独特的“德云女孩”现象。德云社的成功经验为相声与传统戏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01

德云社的历史沿革

德云社全称北京德云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由郭德纲、张文顺(已故)、李菁(退出)于1995年创立,总部位于宣武区北纬路甲1号(北京德云剧场),共有9个分社,遍布北京、墨尔本、黑龙江等地,其中墨尔本分社是中国相声社团跨出国门在海外建立的首个分支机构。

1995年,“北京相声大会”正式创立,三年后,郭德纲将“北京相声大会”改名为“相声大会”,2003年“相声大会”正式更名为“德云社”。2006年,德云社正式注册为公司,法人由王惠担任。德云社的9个剧场于每周二至周日开馆演出,每天两场演出,由德云社9个演出队伍在各个剧场轮流表演。除了常规的剧场演出以及商业演出之外,德云社还将业务拓展至开班教学、影视制作、餐饮、服装等行业。2020年6月,德云社与齐鲁工业大学计划合作成立德云学院。2023年,由德云社出品的《德云社相声大会》在中国(苏州)演出交易会中获得2022年中国演出市场票房榜综合类第四名。

02

德云社在相声与戏曲融合方面的具体实践

德云社在相声与戏曲融合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张云雷为代表的新一代演员通过戏曲元素的融入,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同时,德云社在演出中大量运用民间小曲、小调,推动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

德云社的演员们在演出中大量运用民间小曲、小调,使得许多年轻人开始学习传唱这些经典曲目,形成了独特的“德云女孩”现象。德云社的成功经验为相声与传统戏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03

“德云女孩”现象及其对传统艺术传播的影响

“德云女孩”现象是近年来德云社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德云社通过经营饭圈文化吸引大量年轻女性粉丝,但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负面影响。

德云社从成名之初的“钢丝”力捧,到着力经营饭圈,走到现在这一步,被反噬也是必然结果。“德云社”过去的粉丝主要冲着郭德纲去的,故名“钢丝”,多为北京、天津有点文化的那一波儿中产、土著,都是热爱相声文化,或被郭德纲个人魅力折服的一帮人。演员吴京就曾公开表示过,郭德纲曾是他低谷期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当年的“钢丝”,层次比一般追星族相对较高,当然,更是所谓饭圈粉遥不可及的。为了回馈“钢丝”,郭德纲也把每年9.12定为“纲丝节”,每年都有固定演出。

但似乎从2018年前后,或更早时,德云社的粉丝结构,变了。2019年的“纲丝节”最贵的票1280元,在黄牛的报价单上,是一万出头;演出前,郭麒麟开着一辆价值400万的玛莎拉蒂到达现场。经营“饭圈”这几年,德云社逐渐从相声团体变成了一家艺人经纪公司,相声演员则成了“德云男团”,原本粉丝名“钢丝”悄然转换为“德云女孩”。而德云社,也在饭圈中有了一个昵称:云社。那个专注相声道统的德云社,宣告寿终正寝——成于“钢丝”,死于“饭圈”。

04

德云社的艺术特色与争议

德云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其艺术风格引发的争议。以岳云鹏为代表的相声演员在创新与传统之间存在争议,其表演风格和创作质量受到质疑。

岳云鹏的春晚史,堪称一部“摆烂教科书”。2023年《我的变变变》被指照搬日本魔术师桥段,全程尬聊让观众昏昏欲睡;同年河南春晚上,他身着“双开门冰箱”式浮夸造型主持笑场,与撒贝宁的即兴救场形成惨烈对比;2024年东方卫视春晚的《说相声好难》中,频繁笑场、节奏混乱的表演,被观众戏谑“确实挺难”。直至2025年乙巳春晚的“退票事件”,这种“灾难级演出”已形成清晰的堕落曲线:从技术失误到创作偷懒,从态度敷衍到价值虚无。

更可怖的是,这种溃败已形成路径依赖。当网友整理其“五年搞砸五次春晚”的战绩时,发现其创作模式固化在“谐音梗+伦理哏+卖萌三件套”中,连姜昆都直言其“除了卖萌什么都不会”。在《五环之歌》红利耗尽后,其团队仍沉迷于用“变烧鸡”“科目三”等低幼噱头制造话题,将相声降维成短视频平台的“土味段子”。这种把观众当“笑点提款机”的傲慢,彻底消解了相声“雅俗共赏”的艺术尊严。

德云社溃败的三重癌变:艺术失格、机制腐朽与价值异化

  1. 创作系统的全面瘫痪。德云社早期赖以崛起的“市井智慧+传统技法”配方已彻底失效。如今的创作陷入“三无困境”:无完整叙事结构,靠网络热梗拼贴充数;无文化内核,用生理哏、伦理哏填补思想空洞;无艺术追求,将师徒八卦、内部纷争作为卖点。岳云鹏2023年春晚作品被指“助理代笔创作”,暴露出头部演员创作能力的集体退化。当曹云金在直播间复兴传统贯口时,德云社却在用“双人脱口秀”消解相声的百年积淀。
  2. 商业机器的反噬效应。郭德纲“相声是手艺”的宣言,已成德云社资本版图的遮羞布。岳云鹏2023年同时轧戏五台春晚,被曝“用替身走位彩排”;张云雷、秦霄贤等“流量弟子”将相声舞台变成综艺通告的跳板,基本功退化到“报菜名都磕巴”。这种“综艺镀金—流量变现—作品注水”的恶性循环,将相声异化为“偶像工业副产品”。当撒贝宁在河南春晚用文化梗即兴互动时,德云社演员却连背台词都依赖提词器。
  3. 价值体系的彻底崩坏。德云社正以“三宗罪”摧毁相声艺术根基:一是消解传统,将“说学逗唱”简化为“装傻卖萌”;二是矮化观众,用“乐呵乐呵得了”敷衍艺术追求;三是异化行业,以饭圈运营制造“颜值即正义”的伪生态。当河南卫视用《唐宫夜宴》重构文化自信时,德云社却在用“科目三”解构文化尊严——这种价值倒错,让侯宝林等大师“相声要寓教于乐”的箴言沦为笑话。

结构性溃败:一场注定降临的喜剧灾难
德云社的没落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必然爆发。一是人才选拔的“近亲繁殖”,使郭德纲的“家长式权威”压制创新活力,弟子们沦为“听话的表演机器”;二是评价体系的流量绑架,让“热搜数量”取代“作品质量”成为KPI;三是艺术教育的全面溃退,使得新生代演员既不懂传统曲艺精髓,又缺乏现代喜剧创新能力。当网友质问“德云社为何推不出第二个岳云鹏”时,答案早已写在这个封闭系统的基因里。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溃败正在毒害整个喜剧生态。德云社的“饭圈化运营”催生出大批“只认颜值不认活”的伪观众,其“热搜相声”模式诱导同行追逐短期流量,导致行业陷入“比烂循环”。当“岳云鹏们”在春晚舞台上用提词器表演时,他们摧毁的不仅是个人信誉,更是观众对传统艺术最后的敬畏。

岳云鹏的春晚翻车,不过是德云社帝国崩塌时溅起的碎片。这个曾以“相声救世主”自居的团体,最终用二十年时间演绎了“屠龙者终成恶龙”的现代寓言。当创作沦为流水线加工,当演员变成综艺商品,当艺术尊严向资本下跪,所谓的“相声复兴”不过是场精心策划的文化骗局。这场溃败留给行业的,不仅是对“快餐式喜剧”的警钟,更是对艺术与商业关系的终极拷问——当笑声变成可以用算法计算的流量数据时,我们失去的,或许是整个民族幽默感的灵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
德云社:相声与传统戏曲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