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为国铸就“定海神针”
黄旭华:隐姓埋名三十年,为国铸就“定海神针”
2025年2月6日晚,一位为新中国核潜艇事业奉献毕生的科学家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院士。这位隐姓埋名30年,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从医学生到核潜艇之父
1926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省海丰县一个医生家庭。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他度过了动荡的青少年时期。原本立志从医的他,在目睹了国家的苦难后,毅然决定改变人生方向。
“为什么我们中国那么大的地方,想找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没有?”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黄旭华。他意识到,学医只能救死扶伤,而无法拯救国家。于是,他选择了航空和造船,决心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三十年隐姓埋名的坚守
1958年,黄旭华被选中参与中国核潜艇研制工作。当时,组织上对他提出了三个要求:好好干、准备干一辈子、隐姓埋名当无名英雄。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一答应,就是30年的隐秘生活。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不能向家人透露任何工作信息。30年间,他没有回过老家,甚至在父亲病重和去世时,都无法尽孝。家人对他的不理解,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直到1987年,一篇名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发表,家人才得知他一直在从事核潜艇事业。母亲得知真相后感慨:“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理解,要谅解。”
攻克核潜艇技术难关
在核潜艇研制初期,中国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技术封锁和物质匮乏。黄旭华带领团队从零开始,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数据,甚至通过拆解玩具模型来获取灵感。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的这句话激励着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等七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1974年,这艘核潜艇正式列编海军,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家庭与个人的牺牲
在事业上,黄旭华是成功的;但在家庭生活中,他却充满了愧疚。他自称是“一个不称职的儿子、不称职的丈夫、不称职的父亲”。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他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时光,甚至错过了父母的最后时光。
但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成为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常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黄旭华的一生,是为国家默默奉献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情怀。在当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黄旭华院士的精神,无疑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什么是真正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