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山重焕光彩:从默默无闻到顶流景区的商业运营之道
烟台山重焕光彩:从默默无闻到顶流景区的商业运营之道
烟台山的商业运营策略,巧妙地在“传承经典与拥抱现代”之间寻求平衡。
烟台山展现着“苍山烟霞,高丘低江”的迷人景致。
在烟台山,年轻人们正开启一种别样的生活篇章。
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繁华热闹,人流量络绎不绝。
“在地元素”在烟台山老建筑中的独特展现。
每日清晨,烟台山梅坞顶那座三层小洋楼便飘散出诱人的面包香气,引得路人驻足。“傻瓜挞”、月亮饼、奶油蛋糕等各式西式糕点陆续在橱窗内亮相,为这座历史街区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现代气息。而福州首家西餐厅——“快活林”更是忙碌起来,身着洋衣旗袍的时髦男女在这里低语、畅饮,享受着白烛红酒与刀叉碰撞的优雅时光。
上世纪上半叶的福州,若想真正体验“摩登”生活,那在“快活林”享用一顿西餐、在“洋衣五”的盛兴洋衣行定制一套时兴服装、或在月宫照相馆留下倩影,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体验。烟台山,因此也成为了福州最早的“潮流集散地”。
这里曾汇聚了17国领事馆(代办处),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得烟台山成为了一个集商贸、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特殊区域。这片山地、洋楼与街巷间,深深刻印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繁华与喧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烟台山也沉寂了半个多世纪。
但2023年的一组数据却让烟台山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五一假期,这里的接待人数达到了惊人的3万人次;上半年,游客量更是接近66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近7亿元。国庆期间,游逛客流更是达到了6万人次,销售额也颇为可观。烟台山一跃成为了全省景区的“黑马”,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座沉寂已久的烟台山重新焕发生机呢?它独特的商业模式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和思考,记者深入烟台山进行探究,试图揭开它“蝶变”背后的故事。
与福州三坊七巷、上下杭的文化属性迥然不同,烟台山独树一帜地展现了“领事文化”。自1844年福州开埠以来,这里便成为了“洋人潮”的聚集地,孕育了福州最早的西餐厅、咖啡厅、照相馆及俱乐部等时尚场所。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烟台山的“潮流”逐渐褪色。
十多年前,烟台山面临着棚户搭建杂乱、洋楼颓败、街巷混乱等种种问题,虽保留着“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感,却缺乏系统的修缮与保护。为了重振这片历史街区的生机,福州市和仓山区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从2010年开始,烟台山迎来了“蝶变”的重要时刻。政府出台了多项规划,启动了多个涉迁项目,包括烟台山(二期)的改造、塔亭路地块的开发等。这些行动不仅搬迁了3100余户居民,收储了110余栋文保及历史建筑,还拆除了大量棚户建筑,为烟台山的整体风貌奠定了基础。
在整治提升的过程中,烟台山的历史建筑和洋楼古厝得到了特别关注。除了进行高标准修缮外,还深入挖掘了这些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情感价值。这使得“屋与人”再次产生了强烈的联系,为烟台山带来了时代的共鸣。
此外,商业开发对于烟台山的复兴也至关重要。2015年,万科集团通过招拍挂获得了烟台山的出让地块,并着手打造一个占地124亩的商业漫步街区。这一举措无疑为烟台山的重新崛起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烟台山已经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探访,成为了全省景区的佼佼者。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历史文化底蕴正逐渐展现出来,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从今年“五一”和国庆假期的旅游数据来看,烟台山的商业化策略显然取得了显著成效。游客们在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内消费、打卡、游览,与街区产生了强烈的互动。据了解,该街区内共有46栋历史建筑和13条历史风貌保护巷道,经过长达7年的精心打造,其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已逐渐显现。
在福州年轻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看的人都在烟台山。”这反映出烟台山在商业化运营中深入洞察了年轻人心理,通过挖掘和重塑烟台山的历史文化,成功地将这些空中楼阁般的历史元素融入都市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品位。这使得“来到烟台山”成为年轻人展现生活品质的新潮流。
漫步在商业街区,记者被这里的立体空间所吸引。无论是古老的街巷、楼房,还是繁华的商铺、广场,都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相得益彰的画卷。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高审美格调和独特品位。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运营者在“历史与当代”之间寻找平衡的独特理念和不懈努力。为了更好地运营烟台山,商业团队深入研读了《行走烟台山》《看不见的烟台山》《旧时山馆——福州烟台山影像志》等书籍,并相互探讨学习。同时,他们还聚集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古厝主理人,他们在烟台山的“出圈”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肆禧·仁庐的主理人魏营就与烟台山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他在高中时期就曾来到这里写生,并一直怀揣着在这里开设工作室的梦想。如今,他的梦想终于成真,对仁庐的热爱也深深植根于他的骨子里。他亲手制作的盆景和修缮的屋子都体现了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烟台山的商业街区共有240家店铺,其中像魏营这样的主理人就有50位。他们多数是设计师、艺术家,或者是在某一领域具有深厚美学素养和对老建筑怀有深厚情感的人士。”陈建东介绍道。为了促进商户间的交流与学习,他们定期举办“主理人大会”,邀请全国优秀的主理人、行业媒体和专家来到烟台山进行互动与交流。同时,不定期的“圆桌派”活动也让主理人们有机会分享优秀案例、提出建议和进行改进。有趣的是,不同行业的主理人之间的产品碰撞产生了跨界合作和联名产品,进一步丰富了街区的业态。
烟台山历史建筑群的错落有致,不仅体现了运营者在平衡“历史与当代”方面的智慧,更展现了他们在创造性利用老建筑上的匠心独运。例如,青年艺术家李俊彪设计的“大吉绘馆”就成为了烟台山的首批网红店。这个集咖啡厅、展陈零售和绘画体验于一体的两层楼多功能空间,充分利用了老建筑的特色,将设计与审美完美融合。
在街区的规划上,运营者同样考虑到了游客的体验感。他们精心设计了不同的街巷动线,控制铺面面积,营造出“小店林立”的繁华氛围,让游客在漫步时能够享受到舒适与丰富。此外,街区中还巧妙地布置了众多“拍照点”,这些匠心独具的设计为街区增添了一种漫不经心的精致美感,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商业街区的店铺引入方面,首店策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引入独具特色的店铺,烟台山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与兴趣。
烟台山商业街区汇聚了众多知名品牌,如模范书局、臻庭酒店等,共计引入近300家商户,涵盖买手店、咖啡店、文创店、服装店、酒馆及各类餐厅。在引入品牌时,烟台山商业街区首要考虑的是本地首店,若非首店,则致力于对其进行升级与创新。
烟台山商业街区注重培育和孵化独家业态,助力商铺与街区的共同成长。例如,华记杂货铺便是在烟台山的培育下,从一家60平方米的快闪店成长为如今1500平方米、日均流量达5000人次的商业巨擘。其独特的市集型商业形态和“空间的堆叠”理念,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购物体验。
此外,烟台山商业街区还充分利用了在地化元素,通过文创等方式将其与现代商业相结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商业氛围。例如,“光与尘咖啡”店便巧妙地将福州传统信俗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咖啡这一现代引擎,展现出“旧房子和新生活”的反差美。其打造的“仙界咖啡”IP更是深入人心,每一位走进店里的顾客都会被“在这里喝咖啡的都是神仙”的巨幅手绘所吸引,从而在享受咖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老福州民间信俗的鲜活再现与传播。
不仅如此,那些在老福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商品,如茉莉花茶和鱼丸,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保留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它们被注入了更加前卫的潮流元素,无论是复古与时尚交融的包装,还是古朴与新奇交织的味道,都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打造“无界”空间
烟台山,这座被当地人亲切称为“烟山村”的山丘,每天都在上演着变化的故事。管委会副主任李晋,一位在这里辛勤耕耘了5年多的老员工,见证并参与了这里的每一次蜕变。他坚信,烟台山的火爆背后,除了政府的扶持和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一个关键词——共享。
“‘烟山村’是一个倡导开放共享的空间,它汇聚了众多有趣的灵魂,激发了无尽的创意火花。我们的目标是为这些灵魂提供最好的服务和支持,让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创造力。”李晋如此阐述他的理念。
在烟台山上,许多老建筑都被巧妙地改造为对外开放的商铺或艺术空间。例如,设计师魏营的“仁庐”一楼就展示着其他设计师的服装和手工饰品,这种跨领域的展示和销售在“烟山村”比比皆是。
此外,烟台山的艺术节也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游客。今年的国庆艺术节,五大主体活动分布在古厝、街巷街面和商铺中,让游客们能够轻松地与艺术相遇。
从空间共享到理念趋同,“共享无界”的理念在烟台山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不仅激发了管理者和运营者的无限创意,更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