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大学生每个月要4000生活费真的很过分吗?
2024年了,大学生每个月要4000生活费真的很过分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生活费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有人认为每月4000元的生活费要求过高,也有人认为这是合理的需求。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提到与大学生生活费相关的话题,相信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原因在于,大学生每年的数量是越来越多,对于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天然带有大量流量的。更不必说生活费是父母给。
而不是大学生去赚。当然,这里的父母给生活费是大部分的情况。也有一小部分大学生是自给自足或者是选择学业贷款与贫困补助的方式。但不管怎么说生活费可以固定在一个区间内。
大部分大学生的生活费基本上都是处于1000以上2000或2500以下的区间内。但有的大学生却并不是这样认为,甚至于还出现了一些大学生坚持向父母索要四千生活费的讶异情形。
理由是每天吃饭要花至少60;茶饮烧烤水果大概要花50左右。单单是这两项数据相加就已经达到了3300元的门槛。更不必说,还有闲杂费用、日常话费、出行费用、恋爱费用等等。
看到这里,肯定有许多家长朋友都很惊讶。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都不好就业了,可能有很多大学生刚毕业都拿不到四千块钱,现在单在大学里面学习就有每个月花费四千块钱的高额开销。
这些学生是真的不知道以前的困难日子有多难熬。其实这也不能怪大学生们,毕竟现在的社会是在快速发展的。只不过四千块钱确实有点多,因为家长一辈的人都不舍得吃那么好。
生活费的理解各不相同
本着看问题首先要看到本质的角度出发来看,家长一辈的人与孩子一辈的人在生活费这个含义上的理解无疑是各不相同的。老一辈的人总是会把生活费看成是必须要支出的花费和项目。
换句话说,这是无论如何也省不下来的钱,是必要支出的内容范畴。但这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就不是如此了。很多年轻人会觉得生活费的意思是可以满足自己各项需求的专项计划资金。
至于那些不在计划之内的意外情况才需要向父母去报备申请。所以就会出现大学生觉得每月四千的生活费不算多;但家长朋友却觉得吃的比自己还好的情形。这就是角度观念不同。
其次是很多家长往往会认为孩子在进入到大学校园里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所以单单是在大学学习又能花掉几个钱?无非就是每天的必要饭钱,还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所必须支出的钱。
对于一些家长朋友来说,学生们之间的交际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学生自己都没有赚钱,就养成了到处去宴请、四处去参加饭桌的不良习惯。如果改不掉之后,那么危害必将会更大。
家长们习惯了去节省和省钱
造成如此差异的第二个原因赫然便是,一众家长朋友已经习惯了去节省和省钱的思维定式。对于他们来说,之前的苦日子是印象深刻且记忆犹新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随便乱花钱。
这一点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来说也不例外。更有甚者,一些有钱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儿子会变得不学无术和败光家产而故意去穷养孩子。让孩子在大学校园里的生活是处处都捉襟见肘。
当然,这种情形可能并不算多。不过让孩子却会节俭的例子却非常之多。理由也只有一条:如果学会了败家,就算有万贯家财也不够孩子去败的。故而生活费实际上只是一个缩影罢了。
在日常的生活教育当中,无数家长朋友都是以节俭至上的理念来教导自己的孩子的。这样一来,也就不奇怪了。只不过,这些家长们可能也忘记或忽视了现在的社会发展是多么快。
如果没有钱财作为支撑的话,孩子们的视野会受到很大限制。就拿智能手机来说吧,没有接触过手机的人与接触手机很多的人无疑是有较大差别的。只不过,这个观点还有点商榷罢了。
双方之间要互相妥协
虽然当下的社会与时代是在不断发展的,可是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并没有变。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一些开支支出可以有所缩减。比如说在人际交情往来上的推杯换盏就可以砍掉。
和自己比较好的朋友与室友能有个半月一聚甚至是一月一聚餐就可以了。过多的花费时间在吃喝玩乐上实际是不利于学业的修行的。不过大学生们之间的交情往来也是可以培养的。
毕竟大学时光很长久,比高中时间还长了一年。在大学里交到的朋友如果能够培养好的话,可能会比高中同学更加可靠和亲密。故而从此种角度出发来看,家长与孩子可以互相去沟通。
最好是找到双方之间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点。比如说家长一辈的人设立一个独立于生活费之外的专项交际资金去用于维护孩子们的日常人际关系;孩子也要多多利用假期时间去体会艰辛。
尤其是赚钱有多么不容易。只有双方都一起进步,才可以使得未来的发展更加美好。其实无论是父母一辈的人还是子女一辈的人都是互相独立的个体,没有什么是沟通不了的事情。
综上所述,大学生一个月四千生活费实际上是有点多了的。不过大学生的花钱用钱方面也有很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得家长一辈的人和孩子一辈的人要坐在一起多多沟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