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
人口生育率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人口转变理论出发,分析了全球生育率现状及其"洼地"特征,为理解当前人口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
人口转变理论的演变
全球人口发展至今,学术界先后三次提出人口转变理论,用以描述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经典人口转变理论(即"第一次人口转变"理论)主要描述人类历史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特点,并对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下降寻求合理解释。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则不仅仅局限于生育率的特点及其解释,而是更加广泛的涉及婚姻、家庭、居住安排等方面的观念和行为的变化以及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第三次人口转变则更关注发达国家中的低生育率和高迁入率带来的人口种族结构的变化或转变。
"总和生育率"是描述分析生育率的常用指标,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女性在育龄期间生育子女的平均数。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
全球人口发展现状
2021年全球人口达79亿人,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增长率阶段。19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均持续下滑态势,2021年分别为1.69%、0.88%、0.82%,分别较1963年明显回落2.05%、0.60%、1.5%。
从人口分布结构来看,1950年代以来中等收入国家、亚洲国家人口总体占比稳定、结构分化。1980年代以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口占比明显提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占比与高收入国家类似,呈现持续收缩态势。分地区看,1950年代以来,亚洲人口占比平稳增长,维持在53%左右水平,但东亚国家人口占比自1970年代以来持续下滑,2021年占比为21%、较1970年峰值水平下降约7个百分点。
从人口增速来看,1960年代中期以来,东亚、东南亚地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降幅居前。1963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达2.8%峰值,此后快速回落,2021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为0.23%、仅略高于高收入国家的0.16%。与之对应,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人口增速也自1960年代中期快速回落,2021年为0.2%、较1963年峰值下降近2.7%。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速下滑主因生育率拖累,其总和生育率自1960年代中期快速下降。1963年以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加速下滑,由1963年的6.3下滑至2021年的1.52、接近低生育率"警戒线",亦低于同期高收入国家的1.56。对应地,2021年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总和生育率仅1.5、为世界最低水平,较1963年的6.4峰值下降明显。
全球生育率"洼地"特征
分发展程度看,当前全球总和生育率"洼地"集中于发达、高收入国家;分地区看,东亚、南欧等地区总和生育率处于最低水平。2021年,发达国家及高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处于最低水平,分别为1.52、1.56,低于2.1人口更替水平;相比之下,最不发达国家与低收入国家总和生育率依旧较高,分别为4.0、4.6。分地区看,2021年欧洲国家总和生育率普遍较低、平均为1.50,东亚地区国家总和生育率最低、近1.17,低于1.5的低生育率"警戒线"。
"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或可部分解释欧洲及东亚地区较低的总和生育率。2021年,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和部分群岛地区总和生育率较低,均低于1.5的低生育率"警戒线";其中,韩国和中国香港总和生育率甚至不到1。究其背后原因,依据"经典人口转变理论",较高的人均GDP、较长的平均预期寿命和较高婴儿存活率等或可部分解释。
根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各国2021年数据显示,女性受教育年限越高,总和生育率普遍越低;亚洲地区样本数据显示,其总和生育率亦受育龄女性结婚率、女性平均生育年龄等婚恋因素以及女性受教育年限、女性劳动参与率等女性发展因素影响。
结论
(1)全球人口发展至今,学术界先后三次提出人口转变理论,用以描述人口再生产模式的转变。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把工业化发展时期与人口再生产类型匹配,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则关注到生育率持续下降背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
(2)2021年全球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较低人口增长率阶段。19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均持续下滑态势。其中,自1960年代中期,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口增长率降幅居前,主因生育率快速下滑拖累。
(3)分发展程度看,当前全球总和生育率"洼地"集中于发达、高收入国家;分地区看,东亚、南欧等地区总和生育率处于最低水平。"经典人口转变理论"或可部分解释欧洲及东亚地区较低的总和生育率。同时,依据"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受到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
本文为国金证券2024年2月28日研究报告:《人口的转变:生育率"洼地"有哪些?》,分析师:赵伟S11305211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