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苏轼笔下的“傲霜枝”:菊花的坚韧之美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苏轼笔下的“傲霜枝”:菊花的坚韧之美

引用
搜狐
11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63149890_597884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0413A02T3Y00
3.
https://www.sohu.com/a/799404419_121124795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8%BD%BC/53906
5.
https://www.ruiwen.com/wenxue/sushi/307340.html
6.
https://www.guoxuemeng.com/mingju/431213.html
7.
https://zh.vietnamplus.vn/%E5%9B%9B%E5%A4%A7%E5%85%B7%E6%9C%89%E8%B1%A1%E5%BE%81%E6%84%8F%E4%B9%89%E7%9A%84%E8%B6%8A%E5%8D%97%E6%98%A5%E8%8A%82%E4%BC%A0%E7%BB%9F%E8%8A%B1%E5%8D%89-post234640.vnp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B%8F%E8%BD%BC
9.
https://m.qidian.com/ask/qamosgtzfnj
10.
https://www.jmjuhua.com/zzjs/1526.html
11.
https://storymaps.com/stories/fe5123435ed84274a3a4e5a6723f007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赠刘景文》,是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1090年)写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诗中通过“荷尽”与“菊残”的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品质。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在传统文化中,菊花象征着福禄与盈余,象征生活的顺遂与和谐。与其他花卉相比,菊花的香气清淡却能令人陶醉。更难能可贵的是,菊花的盛放时间较长。金黄色的菊花让春节的氛围更加温馨、欢乐、祥和。在风水学中,菊花承载着诸多美好的寓意,如象征生命、快乐、福禄与长寿。或许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在春节时会在家门前摆放一盆菊花,祈愿新的一年福寿双全。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通过“傲霜枝”这一意象,不仅赞美了菊花的坚韧品质,更表达了对友人品格的赞赏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这种在逆境中保持高尚节操的精神,正是苏轼本人的真实写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