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推荐:香根草修复地震灾区土壤
中科院推荐:香根草修复地震灾区土壤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夏汉平提出,在地震灾区开展生态恢复过程中,大规模采用香根草生态工程技术。这一建议不仅得到了中科院专家的认可,更在多个地震灾区的生态修复项目中展现出显著成效。
香根草:生态修复的“超级植物”
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型禾本科植物,具有极其发达的根系,能深入地下3-5米,最深可达10米。这种独特的根系结构使其在水土保持、土壤修复等方面展现出卓越的能力。
研究表明,香根草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高达96%,对氨氮、硝态氮等也有显著去除效果。同时,它还能有效富集重金属,对Cu、Pb、Zn等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能力分别达到水体中浓度的9.12倍、33.41倍和26.9倍。
地震灾区:土壤修复迫在眉睫
以2025年西藏日喀则定日县6.8级地震为例,地震不仅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还引发了严重的土壤破坏和生态退化。地震导致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使得土壤结构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地震灾区的土壤修复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的修复方法往往成本高昂,且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高效、经济、可持续的修复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香根草:地震灾区生态修复的“利器”
香根草因其强大的水土保持能力、低成本以及适应性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土流失控制、固土护坡及污染环境治理等方面。在地震灾区,香根草可以发挥以下重要作用:
防止水土流失:香根草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形成密集的根网,有效固定土壤,防止地震引发的滑坡和泥石流。
改善土壤结构:香根草的根系分泌物能够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为其他植物的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修复污染土壤:香根草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能够有效净化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提供经济效益:香根草的地上部分可以收割利用,用于生产香料、编织材料等,为当地农民提供额外收入。
中科院专家建议,在地震灾区建立大型香根草种苗基地,为生态修复提供充足的种源。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案,确保香根草在灾区的种植效果。
成功案例:香根草的实践应用
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香根草生态工程技术得到了成功应用。通过种植香根草,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还改善了土壤质量,为后续植被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香根草的种植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香根草生态工程技术在地震灾区的应用,不仅体现了其在生态修复中的独特优势,更为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随着这一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相信香根草将在更多地震灾区的生态修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