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林下养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雷竹林下养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在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的雷竹林下,一群群土鸡正在欢快地觅食。这种创新的林下养鸡模式,不仅让农户每亩增收3000元,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显著,农户增收明显
雷竹林下养鸡模式最早由当地农户探索实践。他们发现,雷竹林下环境阴凉潮湿,非常适合养殖土鸡。而且雷竹林下杂草丛生,虫害较多,土鸡可以自由觅食,不仅节省了饲料成本,还能有效控制林下杂草和虫害。
以柯城区万田乡为例,当地农户通过林下养鸡,每亩雷竹林可增收3000元。按每亩投放100只鸡苗计算,每只鸡售价150元,扣除成本后每只鸡可获利50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生态效益突出,土壤有机碳含量提升
林下养鸡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研究表明,适度规模的林下养鸡可以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改善土壤结构。
鸡粪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通过鸡粪还田,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雷竹生长。同时,鸡在林下活动,还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良性生态循环
林下养鸡模式还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土鸡在林下自由觅食,以杂草、虫子为食,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同时,鸡粪还田还能促进植物生长,为其他动物提供栖息地,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成功要素:科学管理是关键
然而,林下养鸡并非简单的“放养”。科学的管理模式是确保这一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养殖密度要适中。研究表明,每公顷300只左右的养殖密度最为适宜。密度过大容易导致土壤养分过载,影响生态环境;密度过小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不明显。
其次,要注重疾病防控。林下养鸡虽然以自然放养为主,但仍需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和消毒,防止疫病传播。
此外,合理的轮牧制度也很重要。通过轮牧可以让林地有充足的恢复时间,避免过度踩踏和污染。
未来展望:政策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
目前,这一模式已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浙江省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提供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同时,各地还积极推广“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雷竹林下养鸡这一生态养殖模式必将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为农民增收和生态保护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