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秘薛城遗址:南京6000年村落的秘密
央视揭秘薛城遗址:南京6000年村落的秘密
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近日揭秘了南京高淳区的薛城遗址,这座距今约6300-49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是南京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文化遗址。通过四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文物,揭示了史前文明的深厚底蕴。最近一次发掘还发现了蚬壳堆塑龙,被誉为“江南第一龙”,展现了先民们的信仰和崇拜。薛城遗址不仅填补了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多项空白,也为南京地域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薛城遗址:南京文明的曙光
薛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薛城十村,面积约6万平方米,距今6300年至4000年,是南京地区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史前村落,被誉为南京文明之光。
薛城遗址于1997年在新建原薛城乡卫生院办公大楼中发现,并先后由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高淳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于1997年、201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进行五次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逐渐勾勒出南京先民们新石器时期在鱼米之乡的生活场景。
持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根据层位关系、遗迹分布和出土典型器物的特征形制,并结合最新C14标本测年,薛城遗址距今6300年至4000年,跨度时间长,可分为5个时期,分别为距今6300-5800年、5800-5500年、5500-5300年、5300-5000年、5000-4000年,对应马家浜文化、北阴阳营文化、崧泽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年代,经专家讨论认为:
薛城遗址初现南京文明的曙光,是南京乃至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的关键遗址之一,对南京文化史的研究、古丹阳湖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的构筑、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探讨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薛城遗址大量保存完好的人类遗骸极为罕见,为研究我国南方史前体质人类学提供了一批宝贵的实物资料。
薛城遗址在生业模式、丧葬习俗、功能布局诸多方面,与周边凌家滩遗址、磨盘山遗址、朝墩头遗址呈现相似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史前时期南北文化交流交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突出特征,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江南第一龙”:史前信仰的见证
在薛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蚬壳堆塑龙的发现。这处蚬壳堆塑遗迹位于薛城遗址墓地西北边缘,形似一只趴伏的鼍龙(即扬子鳄)。目前学界认为,蛇、鳄是中国龙形象的两个主要源头。薛城出土的“鼍龙”被专家们称为“江南第一龙”。
据专家分析,这处“鼍龙”蚌塑可能具有镇守整个墓地的涵义,对探讨史前江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原始信仰、动物崇拜,以及龙形象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文明探源: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明珠
薛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南京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的诸多细节:
生业模式:遗址中发现的大量鱼、蚌类遗骸,以及渔网坠等渔具,表明薛城先民以渔业为主,过着临湖而居的生活。
社会结构:不同墓葬中陪葬品数量的差异,反映出社会分层的出现,从原始社会逐渐向阶级社会过渡。
精神文化:台型祭祀遗存的发现,以及用猪祭祀的习俗,显示了先民们已经具备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文化交流:薛城遗址的文化面貌与周边的凌家滩遗址、磨盘山遗址等呈现相似性,反映了史前时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保护与传承:遗址公园建设稳步推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当地政府与文物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搬迁原薛城乡卫生院,拆迁遗址核心区的民居
- 在遗址公园内新设临时展厅
- 共建南京师范大学薛城遗址考古教学实习基地
- 实施安全防范系统工程
2023年12月,薛城遗址成功入选首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目。未来,相关部门计划将薛城遗址建设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这一承载着6000年文明记忆的遗址,继续见证南京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