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笼屋”里的生存挑战
香港“笼屋”里的生存挑战
“我还活着,已经住在棺材了。”近日,香港最小房屋出售,再次“轰动”国人。15平售价百万,足丈不过五步,面积还没一车位空间大,四块瓷砖就铺面厕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不,开发商直言,连皇帝也只睡一张床,所以该盘被称为“龙床盘”。要知道,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位子,能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床铺歇息,就很满足了。
随着香港经济的高速发展,它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与伦敦、纽约合称为“纽伦港”。可是香港居高不下的房价,让很多港漂者深感生活的重压。去年美国城市规划咨询机构Demographia发布《全球房价负担能力调查2018》,香港连续八年被评为全球房价最难负担的城市。而随手搜索“香港”二字,紧接着就会出现:香港人为买房有多拼……
其实,在香港,住房一直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持续高涨的房价,物价的提升,导致笼屋、棺材房、太空舱、阳台屋、货柜屋,水管屋、劏房等各种各样为了满足最基本住房需求的“奇葩房屋”层出不穷。
Benny Lam / 摄
而香港在现代人的眼中代表了繁华,代表了疯狂,也代表了高不可攀。并且,在香港有一个可悲的事实,那就是最穷的人住着最贵房子。香港房租最高的地方不是中环,也不是浅水湾,而是全港十八区最贫穷的深水埗,在那里,有些人,每晚都睡在“棺材”里。
据了解,之所以会衍生“棺材房,因为”当横向空间已经无法再被利用时,房东们便把目光投向了纵向空间,于是棺材房应运而生。然而,于有些租客来说,棺材房已是“最好”的选择,至少没流落街头。因为,这里每尺(0.09平方米)的最高租金可达300港元,计算下来,每平方米相当于2800余人民币。竟有,20万居民栖息在此。他们的职业、生存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但唯一相通的是,大家都负担不起一个可以站立的房间,只能过着「弯腰屈膝」的日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20万人中儿童占了4万人。成人尚且可以承受“无光”照耀的日子,孩子却得在这暗黑环境中学习成长,实在让人心痛。棺材房中,最严重的安全隐患就是火灾。高度密集加密封。
可每当我们提到“香港”,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繁华、购物天堂、快节奏诸如此类的“赞美”。殊不知,在这浮华的背后,包含着20万人的绝望。巨大的贫富差距,是城市的悲哀,也是无奈……
难怪,有人自嘲,还没死,就已经躺在了四块棺材木板中。(关键连腿脚都没办法伸直…)并且,最小的“棺材房”面积不过1.4㎡,一般都控制在4㎡内,仅够一人卧躺,租金为1600—3200/月。最难以“忍受”的是,一个卫生间,24位住户共用,环境可想而知,恶臭无比……
Benny Lam / 摄
如果说,住“棺材房”已是极限,而“笼屋”则被批“无尊严”可言。其实,香港笼屋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是用作外来劳工的临时住宿。而何为「笼屋」,就是一张张被铁丝网包围的床位,大多存于深水埗的危楼之中。通常,一间小屋里,会安置十个三层铁笼床位,来自四面八方的租客齐集在此,每天结束繁重的工作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这2平米空间内。早已无暇顾忌,到底什么是活着的意义?先生存下去,才有活的希望。
在电影《一念无明》中,就曾有描述,尽管他们住的不是“笼屋”,但已让人有窒息感。曾志伟直言,在劏房拍了十几天的戏,俨然也无法忍受,住在劏房里“怎样豁达的人慢慢都会受不了,我已经很幸运,房间有窗,很多房连窗都没有。”
电影《一念无明》剧照
虽然笼屋,在很多香港人看来,实为“耻辱”。但是在“笼民”心里,把床用铁网封闭上锁,就是一个不至于流浪街头的家。由于很多基层市民收入低,最低工资约在5000 - 7000港元,而这些收入只够他们选择租金又高、空间极小的劏房。为了扎根在这座城市,很多港漂一家人就“蚁居”这小小小室内,大家努力且认真地生活着,即使未来不可期……
Benny Lam / 摄
或许,比起“棺材房”、“笼房”,“劏房”要体面许多,尽管依然隔断间,但大小还都俱全。只不过是,厨房、厕所、卧室为一体,一般面积不会超过8平方米,租金最高达4000港元/月。曾有调查显示,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为5.7平方米,仅比惩教署监狱囚仓人均标准多27%。而“猪”的均居住面积就有5—9㎡,车位的标准面积是15㎡,可14㎡却是一些人的全部。
我们都知道,香港住房紧张,可每每看到这些报道时,几乎难以想象,更没法设身处地的感受,他们的感受。TVB曾播出一档节目名为《有房万事足》,讲述的就是香港年轻人为了买房到底有多拼!就像主人公Chris,他的人生格言:宁愿给楼吃,自己也不吃。40岁的Chris为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收入相较于一般港漂青年要可观多,然而,在买房前,他过了八年每天花销控制在50港元内。(50港元在香港甚至有的都不够一碗面钱。)基本上能省则省,上班带饭,手机用2G,去公共运动场的更衣室洗澡,不旅行、不恋爱……恨不得有一分钱存两分钱,整整八年时间,Chris终存够了300万港币,接着再贷款300万港币,买了间不足60平方米的房子。这下,终于可以考虑个人问题,恋爱、结婚。
而为了买房,28岁的“扎铁哥”Roy,直接放弃了办公室轻松的工作,选择到工地上做扎铁工人。因为早前的办公室文职工作,收入只有一万多元,根本谈不上买房,吃饭、看电影都不够。而现在做扎铁工人努力一点每月可挣三四万块钱,能存下一大半,再辛苦拼搏些就能实现购房。
还有,甚者直言,“有房就有爱情,有房才有高潮”,面对镜头,22岁的Seasun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由于,香港房价是按尺计算的,也就是1平方米约等于9平方尺,房价则需要在基础上乘以九。也难怪余文乐曾在节目里说,在香港1000W只能买一个一室一厅。
所以,才有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房型。一个马桶和一个沙发的“厕所房”,而租金则为2900元/月。就连,演员吴孟达曾在节目里便感叹道,香港年轻人的巨压,这是很痛苦的。摄影师Benny Lam,曾耗时四年,拍摄了100多个香港“蚁居”群众的现状,他坦言:“拍完这组照片回到家,我哭了。”Benny Lam / 摄Benny Lam / 摄
在香港,住房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地理空间限制:香港土地资源稀缺,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发,导致可用于建设新房的土地供应不足
- 人口密度高:特别是在港岛和九龙等核心商业区,人口集中与居住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 经济因素: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者和专业人士,增加了对高端住宅和商业空间的需求
- 政策和市场调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有时会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 社会经济状况:收入不平等和房价与收入比率的不平衡,这些问题加剧了低收入家庭和年轻人购房的困难
面对严峻的住房问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 打击公屋滥用:重点打击家庭资产超过规定限额的租户,聘请退休警务人员进行调查,并计划为举报者提供奖励
- 提高租金:为筹集资金新建公屋,计划将公屋租金上调10%
- 推出新型住房政策:发展简约公屋,采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快速建造,首个项目预计2025年一季度交付使用
- 跨区域合作:考虑在大湾区内寻找新的住房用地
香港的住房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公屋(Public Rental Housing):由香港房屋委员会提供的出租房屋,以低于市场价格的租金向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所。据统计,香港约有30%的人口居住在公屋中
- 居屋(Home Ownership Scheme):政府或房协兴建的房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符合条件的居民出售
- 私人楼宇(Private House):由私人地产发展商兴建,购买者拥有房屋产权
- 劏房(Subdivided unit):业主将普通住宅单位拆分成多个小单位用于出租
- 简约公屋:采用模块化集成建筑技术快速建造,为基层市民提供短期至中期的住房解决方案
- 服务式住宅:提供清洁服务,租赁合同灵活
- 村屋:位于市郊,提供宽敞的空间和相对便宜的价格
香港的住房市场反映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状况,从政府提供的公屋到私人市场的各种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住房需求。香港的住房紧张状况也与其社会经济状况有关,如收入不平等和房价与收入比率的不平衡,这些问题加剧了低收入家庭和年轻人购房的困难。
房价走势方面,2024年香港房价经历了显著波动。年初至3月,新房均价相对较低,但从4月份开始大幅上涨,5月至8月进一步攀升并保持稳定。房屋价格指数和住房指数的变化反映了房地产市场的动态变化和市场情绪的波动。
香港住房紧张状况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市场参与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增加土地供应、优化住房政策、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等措施,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
目前,香港政府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包括打击滥用公屋行为,确保公共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使用。例如,房屋委员会强调,公共房屋是社会宝贵资源,必须善用及合理编配给真正有需要的人士,并且对于滥用公屋的行为会严正处理。此外,香港政府也在探索新的住房解决方案,比如发展简约公屋项目,以及考虑在大湾区内寻找新的住房用地,以缓解香港的住房压力。尽管存在挑战,但香港政府正不断努力,以期望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