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话剧院版《玩偶之家》:娜拉的觉醒之路
中国国家话剧院版《玩偶之家》:娜拉的觉醒之路
2024年3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版《玩偶之家》在北京艺术中心小剧场开启第13轮热演。这部由挪威剧作家易卜生创作的经典社会问题剧,自2014年首演以来,已走过十年历程。本轮演出由复排导演刘九思执导,王乙清、孙立石等实力演员领衔主演,再次引发观众对婚姻、家庭与个人自由的深度思考。
从致敬经典到当代诠释
国家大剧院本着“向易卜生经典文本致敬”的创作理念,制作首部小剧场话剧《玩偶之家》,让观众能够原汁原味欣赏世界经典名作。本轮演出由复排导演刘九思,携手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演员王乙清、孙立石、奉阳、杨淇、吴嵩、王文杰主演。
复排导演刘九思表示,该剧保留了易卜生原作文本,只根据剧目需要做必要删节。导演团队将剧目表现的重点从《玩偶之家》诞生之初的女权主义思想转移到了更具时代意义的婚姻、家庭矛盾上来,以现代观众更容易接受的台词层层推进剧情,直达戏剧冲突的最高点,让观众与主人公“呼吸与共”,始终关注着人物的处境与抉择。
娜拉的当代呈现
在当代中国舞台上,娜拉的形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饰演娜拉的演员王乙清表示,十年时间所经历的不仅仅是角色身份的变化,个人的生活阅历和年龄的增长,对待角色的理解也是在不断变化的。相信这部剧在任何时代在任何人身上都能引发共鸣,都会根据自己的现况去思考关于家庭、爱情、友情等人类永恒的话题。
海尔茂的扮演者孙立石则认为,海尔茂和娜拉的感情生活开始时并不是破裂的,相反他们很恩爱,但二人在思维层面始终不能同频。海尔茂十分害怕变化,他想守住他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形象。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致使他理解不了娜拉最后离开的决定。夫妻二人的对峙其实反映的是人性的较量,是社会矛盾的缩影。
婚姻、家庭与个人自由的永恒命题
该剧通过娜拉的觉醒之路,引发了观众对婚姻、家庭与个人自由的深度思考。正如剧中娜拉的丈夫海尔茂,也不再单纯是观众传统印象中自私自大的形象,孙立石赋予了角色更复杂细腻的个人解读:“海尔茂和娜拉的感情生活开始时并不是破裂的,相反他们很恩爱,但二人在思维层面始终不能同频。海尔茂十分害怕变化,他想守住他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形象。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致使他理解不了娜拉最后离开的决定。夫妻二人的对峙其实反映的是人性的较量,是社会矛盾的缩影。”
台下观众们也看得过瘾。经典的魅力穿越了时空,在北京艺术中心交汇,深深感染着现场的观众,也引发观众自己的思考。正如本轮演出复排导演刘九思指出:“娜拉给人的精神力量是改变。如果对生活不满,也不要抱怨,而是改变。至于改变的结果会怎么样,不走出这步又怎么会知道呢?”
社会影响与观众反响
为纪念话剧《玩偶之家》演出十周年,演出期间在北京艺术中心,还特别策划“易卜生笔下的女性——戏剧主题体验坊”系列活动,以主创主演创作分享和名家解析、主题探讨、剧本围读等多种形式与观众朋友见面,一起品味百年经典,共话时代热题。
该剧不仅在艺术上获得成功,更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有观众表示,虽然该剧诞生于19世纪末,但其中探讨的婚姻、家庭与个人自由的矛盾,至今仍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娜拉的觉醒之路,不仅是个人的解放,更象征着女性追求平等与独立的普遍诉求。
正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严程所言,从易卜生的作品出发,探寻女性关系的潜在网络,友谊与诗以及关于女性关系和女性表达的多种可能,从《玩偶之家》看当代女性的思想嬗变,搭建起女性交流互助的艺术平台。
在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在职业、家庭和社会地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传统观念的余波和隐性不平等依然存在。从“玩偶”到“人”的转变,与现代女性在社会期待与自我追求之间的挣扎也依然相似。在技术与价值观快速更迭的时代,这种戏剧性的叩问更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当代社会仍未解答的根本问题:个体能否真正实现自由和自我,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很重要。
正如剧中娜拉所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这句话穿越时空,依然振聋发聩,激励着当代人追求真正的自我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