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第一支流"汉江源头的生态保护之路
"长江第一支流"汉江源头的生态保护之路
汉江蜿蜒流经汉中市,两岸灯火闪烁,市民在汉水两岸散步运动,幸福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汉江,又称汉水,古称漾水、沔水,是长江的最大支流,也是南水北调的重要水源涵养区。近年来,汉中市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生态环境水利整治,致力于在汉水源头和汉中市区汉江沿岸构建健康绿色的生态体系。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也为当地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汉中生态保护的成果之一,便是位于汉江汉中中心城区段的天汉湿地公园。这座被誉为汉中市民"幸福园"的公园全长10公里,水域面积6平方公里,生态岛屿和景观绿地面积达1.5平方公里。公园以"两闸蓄水、三桥贯连"为特色,是一座集汉江度汛、生态修复、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河流型水利风景区。
在公园的中心地带,一尊汉白玉女神塑像静静地俯视着周边,守护着汉水的福祉。旁边的跑道上,市民们正在跑步锻炼,几位身着红色长裙的女士在美景中合影。一位女士开心地说道:"我们现在最大的幸福就是在美丽的汉水边锻炼身体,欣赏美景。我快退休了,这样的环境简直是我们老年人的福地。"
红嘴鸥是生长在西伯利亚的一种候鸟,从2008年最初发现的十几只到现在的四千多只,品种也由一种增加到燕鸥、棕鸥、三趾鸥共四种,这都彰显了天汉湿地公园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汉水的保护不仅为北上河流沿岸带来了好处,也对当地的生态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汉中是汉水流经之地,汉水的发源地则位于陕西省宁强县境内。汉水有三源,分别是中源漾水、北源沮水和南源玉带河。一般认为玉带河是最大的一股源流。
记者们顶着烈日,在高山上徒步四五公里,追溯到了玉带河——汉水的南源。一条如玉带般的山间溪水顺着山势流下,形成一方深潭,潭水穿行山间,向东奔流,逐步汇集成汉水。源头的水清澈清凉,捧起一股泉水即可直接饮用,清爽凉冽。
汉江源头气候湿润,空气清新,风光旖旎,山峻谷狭,两岸青山掩映,奇峰怪石点缀,飞瀑流泉高悬。河水顺山势泻下,溅珠喷雪,声若琴筑,形成了"三瀑""三潭"的奇观景观。这里不仅是供给武汉的汉江水源发源地,也是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水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这背后离不开许多人的默默奉献。无论是汉水源头第一家张邦富老人坚持不懈捡拾垃圾,还是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们定期打捞水中漂浮物,一代代人用实际行动传承接力守护汉水源头。志愿者赵雪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总是带着两个女儿来捡拾垃圾,她告诉记者:"希望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大家喝上更清澈的水。"
近年来,宁强县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并重,秉持"守绿换金"的发展理念,通过积极打造汉水源湿地公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柔性治水改善河湖生态、精准严实落实河湖长制等一系列举措保护汉水源头生态。
如今,汉水源已建成国家湿地公园,旅游道路长达9.4公里,形成了"银河落天汉、德润清流长"的景观。旅游观光客流量逐年增加,真正实现了"生态生财",以"源头活水"换来了"金山银山"。
在山脚下品茗赏乐,令人流连忘返。山下的汉水源博物馆展示了汉水的历史脉络、高山茶、羌族的服饰编织文创产品,乃至果茶饮料,都印证着汉水源实践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天上银河,地上汉水,天地交辉,天汉相合。在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理念下,汉江源的生态保障了北上清水的永续,也让汉水周边的群众获得了实惠。一幅生态宜居、经济健康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文原文来自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