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黑红视频为何如此火爆?
抖音上的黑红视频为何如此火爆?
2024年8月,一条长达900分钟的高中数学教学视频在抖音走红,获得328万点赞和290万收藏。这条视频的作者“嘉靖学长-只讲干货”在片头宣称“本视频耗时15年半制作,共计900分钟,带你一口气学完高中数学”。虽然15年半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这条视频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从450分钟的《红楼梦》解说,到333分钟的现代物理学理论科普,再到240分钟的《白鹿原》深度解读,越来越多的超长视频在抖音平台上获得巨大流量。这些视频往往通过夸张的标题和时长来吸引眼球,同时提供深度的内容,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知识内容的需求。
然而,“黑红视频”并不局限于超长视频这一形式。在抖音平台上,还存在大量通过制造争议、博眼球来获取流量的短视频。这些视频往往通过夸张的表演、争议性话题或猎奇内容来吸引用户注意力,虽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但同样能够获得大量关注和讨论。
那么,为什么这类“黑红视频”会在抖音上如此火爆呢?
首先,这与抖音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密切相关。抖音的推荐算法主要基于两个模型:价值模型和预测模型。价值模型通过评估内容的各项价值进行综合打分,而预测模型则结合用户信息、用户行为、作者信息、内容信息进行预测打分。平台会根据这些模型选择优质内容进行推荐。
在最新的算法升级中,抖音增加了“播放时长”和“用户长期主动互动”的权重,这意味着能够吸引用户长时间停留、互动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推荐。无论是通过深度内容还是争议性话题,只要能够吸引用户注意力,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流量推荐。
其次,这类内容的火爆也反映了用户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既渴望获得碎片化的娱乐,又希望获取高质量的知识内容。超长视频通过深度内容满足了用户对知识的需求,而争议性内容则迎合了用户对刺激和新鲜感的追求。
然而,这类内容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可能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用户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另一方面,一些低质量的争议性内容可能对用户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
抖音平台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开始加强对“无底线博流量”内容的治理。平台启动了热点内容核实机制,对渲染家庭矛盾、制造身份对立的虚假摆拍视频进行重点打击。同时,平台也鼓励创作者在剧情演绎类内容中明确标注“虚构演绎”,以减少误导。
总的来说,抖音上的“黑红视频”现象反映了平台算法、用户心理和社会需求的复杂互动。这类内容的流行既体现了短视频平台的发展趋势,也对平台治理和用户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如何在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提供高质量内容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抖音平台需要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