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鲶鱼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鲶鱼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班级管理不仅仅是做好日常事务,更重要的是运用智慧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本文将探讨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鲶鱼效应",通过引入"鲶鱼"元素,激活班级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班级管理如无创新之举,日复一日,就会平淡如水,师生倦怠,毫无生气!谈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班主任巧用鲶鱼效应,就能激活班级管理,让师生动起来,班级管理活起来,让学生们身心愉悦,健康成长。
鲶鱼效应的由来与应用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管理学概念,它源自一个关于挪威渔民打鱼的故事。沙丁鱼不喜欢运动,常常运上岸就死掉了,鲜鱼与死鱼的口感不一样,沙丁鱼死掉了,自然价格就低的不少。在偶然的一次小事故中,鲶鱼误入船舱,等到船靠岸,渔民惊奇的发现,沙丁鱼竟然没有死,原因是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沙丁鱼感知到鲶鱼的存在时,会因为紧张和恐惧而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生命力,减少了窒息死亡的可能性。这样,渔民就能将更多的活鱼带回市场,卖出更高的价格。
鲶鱼效应在企业管理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知名的企业,如:小米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米在进入智能手机市场后,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策略,激活了整个手机行业的竞争,促使其他国产手机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万达集团在人才引进、领导艺术和员工激励等方激发团队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企业新文化的形成,鼓励进取和竞争的组织氛围。
在班级管理中巧用鲶鱼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巧用鲶鱼效应,会让班级充满竞争与活力。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我们班级管理中的鲶鱼?一是人,二是制度或举措。
三种人可做“鲶鱼”
第一种人
一些活跃,勇于接受挑战的学生。这些“鲶鱼”可以是学习积极、乐于助人、阳光开朗的学生,他们的行为可以鼓舞激励周围同学效仿学习,引领正能量氛围。
策略1:角色定位策略
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班主任要有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的眼睛,洞察不同学生的优缺点,巧妙做到消除缺点,发扬优点,了解了学生,方能知人善任,让学生有机会体验适合自己的班级事务角色,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案例:
高莉森性格倔强,任性,学习成绩不突出,他擅长于默默无闻的干卫生事务,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崔善琨生性好动,思维活跃,成绩不太好,他的典型特点就是既想接近老师,还有怕得到老师的批评,在得到老师的提醒或批评时,紧张无助,在放松时,左蹦右跳,稳不下来,但是他在劳动方面任劳任怨,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我又联想到我班里的卫生工作在前边几个卫生委员的带动下,没有见到大的起色,何不利用这两个同学爱劳动的优点,让其带动全班同学?于是聘请其为卫生委员。这两条“鲶鱼”不仅仅在班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且还让自己的长处得到了发挥,同时又得到了同学们以及老师们的认可,他两个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其他学生在他们的带动下,卫生工作做的彻底,班级卫生前进了一大步。
策略2:布置挑战任务策略
适时相机给学生布置一些挑战性的任务,鼓励他们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
案例:
开学之初,教室,宿舍等需要彻底的进行清扫,要想做到彻底。结合孩子们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意识,班主任在班里讲开学之初卫生的重要性,需要成立一个小团队,这是一件具有挑战的工作,看看谁会为自己的班级做出好的表率。在这样的氛围里接受任务的孩子们肯定会做的很棒。这个小团队,就是班级管理中的“鲶鱼”。这个团队的成员要做最不怕脏,最不怕累还要做最有心的学生,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完成这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策略3:分组竞争策略。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小组间的竞赛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种人
一些追求卓越、爱生乐教的教师。这些“鲶鱼”可以通过自己的严谨的教学行为、持续发力追求卓越的进取态度,来带动周围教师,加强教研、思考教育教学方法、追求创新,他们的行为可以感染身边同事激励一道同行,倾情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案例:
每学期的家访是一个比较难做的事情,牺牲老师们的假期时间去家访,而且这还都是义务去做,开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牺牲自己的时间,情怀不高的怨言不少。作为班主任如何让老师们去做,班主任找到愿意去家访,以期增进师生关系,提升学科成绩的老师,或者相约一起家访,或者各自行动,然后把自己的家访工作在老师们之间做一个引领,让这条“鲶鱼”来激励其他老师动起来。
还有班主任可以借助某一个老师在与孩子谈心交流之际,在自己班级的教师群里通报表扬,说某某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们谈心交流,体现了师者风范等品质,其他教师不可能无动于衷,也会动起来。
第三种人
一些不满现状努力提升家教理念的家长。举措便是创新提升班级活力,改变不利于班级发展现状的,促进整体向上的具有正能量的新方法,创新策略。
案例:
学校开放日活动的开展因该是每个学校都在做的事情,家长们心甘情愿来学校吗?抑或是班主任下达的命令,不得不听?倘若一个学校实现了允许家长每天可以进课堂,而且家长进课堂成为所有家长以及孩子的内在需求,那就更有利于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班主任可以寻求有时间,而且希望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发动他们进课堂。他们有这份需求,而且想尽快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也想与任课教师做到面对面的交流,所以让这些家长参与进课堂,让他们促进进课堂工作的有效开展,激起家长与学校教师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深度融合。当然班级的家委会主任,都是热心班级事务的家长,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起到了“鲶鱼”效应,促进其他家长效仿与跟进。
让制度或者举措做“鲶鱼”
众所周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需要温情的管理,规范的制度,全面的评价,一个举措可以产生鲶鱼效应,或产生好的影响,或产生坏的影响。所以举措或者制度,也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关注的“鲶鱼”。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
案例:
为了上好阳光大课间,班主任通知学生要带跳绳,毽子,羽毛球等,但是很多同学兴趣不在这里或者没有兴趣爱好,很多孩子在家中愿意做的就是静静的玩手机,在学校没有手机,就静静的坐在运动场的草坪上,等待大课间的结束。所以我们班主任需要引领孩子们多掌握一项技能,艺美润心,润泽心灵,启智利行,应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不仅仅让孩子去学习文化课,还应关注学习之余的工作。怎样解决这问题,让学生带毽子,跳绳等来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创造出一个举措甚至就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能生成“鲶鱼”。
如:即日起,凡是不带兴趣器材的,一律视作参加长跑队小组,(有能力跑长跑的不多,但是也有)结果可想而知,这条“鲶鱼”起了作用,孩子们把兴趣小组需要的活动器具带到了校园。
案例:
班主任可以培养学生的榜样意识。如通过学生的表现,评选每日之星等,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
鲶鱼效应的局限性
鲶鱼效应也有其明显的弊端,首先,鲶鱼是不受沙丁鱼欢迎的,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把鲶鱼放入管理环境之中而不被“沙丁鱼们”讨厌,排挤,赶出来是有学问的;
其次,如果班主任一直强调鲶鱼的重要性,一直无条件的支持鲶鱼,极有可能给班内的“沙丁鱼”造成太多的压力,以至于表现出无所谓或者崩溃的思想。
再次,如果鲶鱼太多,沙丁鱼们在船舱中逃得了今天逃不了明天,唯一的结果就是在精疲力竭后被吃掉,除非能撞破网逃出船舱。对于班级管理来说,引起共愤,让学生感觉不到家的感觉想逃离,显然和谐集体的创建是不成功的。
结语
我们的班级管理无论是通过学生、教师还是家长的“鲶鱼”角色,或者是通过制度或举措的引导,在应用鲶鱼效应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平衡与适度,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确保班级管理的和谐与高效,从而有效激发班级的活力,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