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教授谈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新进展
李霞教授谈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新进展
近日,在1型糖尿病标准化防控方案的建立与应用评价会议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李霞教授分享了关于1型糖尿病早期筛查和预防的重要观点。她指出,《中国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提出了对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筛查的具体建议,包括对T1DM一级亲属进行筛查,并推荐使用IAA、GADA、IA-2A、ZnT8A等四种抗体进行检测。通过早筛早诊和早期干预,可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一系列措施标志着我国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疗策略正从被动治疗向主动早期干预转变。
为什么需要早期筛查?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与2型糖尿病不同,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因此,及早发现和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2024版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
筛查目标人群:主要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年龄在1~45岁之间。这是因为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早期筛查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患者。
筛查方法:推荐使用四种胰岛自身抗体进行检测,包括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抗体(IA-2A)和锌转运体8抗体(ZnT8A)。这些抗体在疾病早期甚至发病前就可能出现,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监测与管理:对于筛查出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这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血糖监测以及必要时的胰岛素治疗。
最新研究进展
动态血糖监测技术:研究表明,使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血糖控制情况,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患者需要将血糖水平维持在70-180毫克/分升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不低于70%,低于70毫克/分升的时间百分比应低于4%。
预防性研究: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儿童及45岁以下成人的1型糖尿病预防研究。研究通过使用免疫系统抑制药物,已初步取得积极成果,能够降低高危人群的发病风险。
临床应用案例
一位42岁的王经理在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被误诊为2型糖尿病。通过控制饮食和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尚可。但近半年血糖逐渐失控,进一步检查发现糖尿病自身抗体阳性,胰岛功能几乎衰竭。最终确诊为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属于1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
这个案例说明,通过检测糖尿病自身抗体,可以更准确地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有助于及早采取针对性治疗。同时,对于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早期筛查,可以提前发现潜在患者,延缓疾病进展。
早期筛查的意义
精准诊断:通过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可以更准确地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避免误诊和延误治疗。
风险预测:研究显示,单个抗体、2个抗体与3个抗体阳性的1型糖尿病高危人群,5年后发生1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为11%、36%和47%。这有助于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优化治疗:早期发现可以及时启动胰岛素治疗,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急性并发症的风险。
改善预后: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总之,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专家共识的发布和临床实践的推进,我们有望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最终达到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的目标。这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