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生态园:绿色发展的典范
松山湖生态园:绿色发展的典范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无废园区”典型案例,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功入选。这一殊荣不仅是对松山湖长期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有效固废管理模式的充分认可,更是为全国工业园区树立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绿色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自2001年设立以来,松山湖园区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园区以绿色低碳为方向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进了华为机器、ATL、生益科技、易事特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为鼓励企业实现源头减量,园区出台了《东莞松山湖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绿色制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奖补措施,累计发放扶持资金1000万余元。华为终端公司、华为机器公司、易事特公司等企业入选工信部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和绿色工厂示范企业。
2020年,松山湖园区通过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验收,同年获批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2022年园区固废产生强度已降至0.019吨/万元,远低于东莞市平均水平。2023年,园区聚焦打造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印发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相关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细则。
全链条管理构建“无废园区”样本
松山湖园区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定期专项检查、无人机排查、标准化建设等管理措施,有效管理各类固体废物。聚焦工业、生活、建筑三大领域,构建全链条固体废物管理模式。
在工业领域,积极开展“无废实验室”创建试点,推进首批6家“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创建,开展危险废物仓库标准化建设、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延伸服务试点,提升园区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
在生活领域,高水平推进园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打造“无废马拉松,绿动松山湖”活动品牌。在建筑领域,研究制定相关制度,形成常态化规范管理机制,支持开展“无废工地”创建评选工作,打造绿色标杆,引领绿色施工新风尚。
创新实践推动全民参与
为推动东莞市“无废细胞”创建,助力“无废城市”建设,去年6月,东莞市全面启动“无废细胞”建工作。作为松山湖“无废城市”建设牵头单位,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随后出台《东莞市生态环境局松山湖分局“无废机关”创建倡议书》,分局工作人员纷纷在“无废机关”创建承诺墙上留名。
上下班用步行、单车代替汽车,自带水杯或使用可降解塑料杯,办公用纸双面打印……签名墙上掷地有声的承诺,进而演变成一个个实际行动,不少松山湖管委会机关职工将工作、生活调整为“节能”模式,身体力行做“无废理念”的践行者、“无废城市”的行动者。
同时,松山湖管委会各处公共场所张贴的生活垃圾分类、“无废机关”等宣传标语,也进一步营造“无废机关”创建人人有责、人人尽力、人人作为的浓厚氛围。“本酒店不提倡一次性洗漱用品,有需要请到前台领取。”走进松山湖诺富特酒店,“无废”元素贯穿到旅客入驻期间各个细节之处:入驻全程“无纸化”、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设置厨余垃圾低温储藏室、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该酒店是松山湖去年创建的首批三家“无废酒店”之一,也是其中唯一获得一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酒店。
为助推东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2023年,松山湖积极推进“无废细胞”创建工作,累计创建2个“无废机关”、1个“无废景区”、3个“无废酒店”、3个“无废工地”,圆满完成市“无废细胞”创建相关考核验收工作。“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垃圾分类益处多,环境保护靠你我”……走进松山湖景区,类似的“无废”宣传元素随处可见。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景区LED播放宣传视频、张贴宣传海报及标语,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大家的环保意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无废建设”中来。
为提高公众对“无废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2023年在企业、社区、学校等单位广泛开展24场“无废城市”主题科普宣传,通过串珠成线、以点带面,吸引更多人投身“无废城市”建设,形成共建共享、全域推进的浓厚氛围。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松山湖科学城的产业发展特点,接下来,园区将推动创建“无废实验室”“无废工厂”等“无废细胞”单位,深化推进东莞“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建筑垃圾治理实现全链条发力
据住建部门的数据统计,我国城市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20亿吨,是生活垃圾产生量的8倍左右,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总量的40%。建筑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单一品种排放数量最大、最集中的固体废弃物,逐步取代生活垃圾成为“垃圾围城”的主角。如何处理建筑垃圾,考验着每座城市的治理智慧。
去年8月,松山湖入选成为东莞首批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试点镇街(园区),试点围绕建筑垃圾源头减量、闭环管理、资源化利用和末端处置四方面,进一步探索更加符合东莞发展的建筑垃圾治理新路径、新办法。
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在建项目位于东莞理工学院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在建项目,是松山湖2023年创建的首批“无废工地”之一,该项目以节能环保为核心,对现场不同阶段的建筑垃圾进行全过程跟踪及减量化处理,达到“无废工地”标准,成为松山湖建筑垃圾全过程管控试点工作有效推进的一处缩影。得益于全过程的跟踪管控,项目施工现场整体环境干净整洁。据松山湖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
除源头减量外,当前,松山湖在建项目也强调资源化利用。对于下挖土较大的项目,园区要求施工单位减少下挖土产生,最大限度减少场地内土方外运;对于建筑拆除垃圾,园区要求具备条件的项目,采用移动式设备对拆除垃圾进行现场破碎、资源化利用,实现就地回用,减少外运排放。
2023年7月,松山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启用此外,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建筑垃圾管理工作,2023年7月,松山湖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厂启用,该厂可受纳处理园区以及松山湖功能区镇街各在建工地、有关单位所产生的建筑垃圾,推进区域建筑垃圾分类工作。
为确保监管环节落实到位,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当前,园区城管部门依托东莞市建筑垃圾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对泥头车的工地源头、运输途中、终端消纳三个维度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辅以电子联单、轨迹溯源等技术手段,全面管控园区建筑垃圾日常运营状态,精准把控“从哪儿产生,运到哪里去”。
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
在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开展趣味横生的科普教育活动,3万人一齐参与一场生活垃圾分类“热潮”,将环保知识送进小区内、校园里......近几年来,松山湖垃圾分类的绿色之风吹遍园区的各个角落,绿色环保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垃圾分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力举措。
早在2021年,松山湖已取得“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园区”的称号。2023年以来,松山湖利用已打造的生活垃圾示范点、街道、居民区的示范效应,加强园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提高轻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打造优良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松山湖园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水平,实现园区所有区域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期间,松山湖玉兰女子服务队持续开展垃圾分类科普宣讲,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群众讲解《东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及垃圾分类科普知识,主动靠前服务,以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之前宣传更多的是,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什么是有害垃圾。而在这次的宣讲后,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垃圾分类的责任与义务有了更深的了解。”参与垃圾分类科普宣讲活动的一位市民说。2023年,松山湖组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主题活动78场,宣传活动54次,垃圾分类培训会19次。
“垃圾分类要做好‘最后一米’。”松山湖城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垃圾分类督导员是重要的角色,也是宣教的重点所在。2023年以来,松山湖持续推进园区“撤桶并点”,实现园区43家小区所有定时投放点“三定一督(定时地点定人督导)+误时投放”,开展桶边引导员督导,现场指导居民群众定时定点投放,切实提高源头分类效果。
松山湖生态园以其卓越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通过全面的污水处理攻坚战和流域综合治理,松山湖不仅提升了水环境质量,还打造了多级公园体系,形成了山水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近年来,松山湖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和美丽河湖项目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和人才入驻,实现了生态优势向发展动能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