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从症状识别到科学防治
特应性皮炎:从症状识别到科学防治
特应性皮炎:一种日益常见的慢性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易复发、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样皮疹。这种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据统计,全球约有15%-20%的儿童和最高达10%的成人患有特应性皮炎,且近30年来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第15位最常见的非致死性疾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异常等多个因素。目前研究认为,2型炎症反应是其核心机制,主要与白细胞介素(IL)-4、IL-13等细胞因子密切相关。此外,皮肤屏障功能缺陷,如丝聚蛋白基因突变,也是重要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皮肤炎症和瘙痒的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与诊断:识别是治疗的第一步
特应性皮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皮肤干燥、慢性湿疹皮损和明显瘙痒,常在肘窝、腘窝、颈前等部位发作,也可发生于躯干、面部等。瘙痒通常在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病程、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建中团队提出的中国标准,将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个人或家族过敏史、血清学指标异常作为关键诊断依据,提高了我国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水平。
治疗方案:多管齐下,精准施策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需要综合管理,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等多个方面。
基础治疗:保湿是关键
定期保湿是治疗特应性皮炎和防止皮炎发作的第一步。建议每天至少保湿两次,选择不含染料、酒精、芳香剂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在涂抹保湿剂前,可以先使用止痒乳膏,如含有1%氢化可的松的非处方乳膏。
药物治疗:内外兼治
- 外用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一线药物,根据病情选择不同强度的药膏。对于2岁以上的患者,还可以选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和匹美克莫司。
- 系统用药:对于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近年来,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和曲罗芦单抗为中重度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辅助治疗:多管齐下
- 湿敷疗法:对于严重湿疹患者,可以采用湿敷料治疗,即先涂抹皮质类固醇软膏,然后用湿纱布包住,外面再覆盖干纱布。
- 光疗:对于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紫外线A(UVA)或窄谱紫外线B(UVB)照射治疗,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增加皮肤癌风险。
预防与管理:长期控制是关键
特应性皮炎的管理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包括日常护理、饮食调整和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
日常护理要点
- 正确洗澡:控制水温在38度左右,避免频繁使用碱性清洁剂,洗澡后及时使用保湿剂。
- 穿着选择:贴身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避免粗糙或化纤材质刺激皮肤。
-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过度干燥或潮湿。
饮食建议
- 合理忌口:避免已知过敏原,但不要盲目忌口。可以通过过敏原检测或饮食日记来识别过敏食物。
- 均衡营养: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和粗粮,补充维生素A、B族及锌等营养素。
心理支持
特应性皮炎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可能带来心理负担。患者和家属需要建立积极的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患者支持团体。
最新研究进展:创新疗法带来新希望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和曲罗芦单抗为中重度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天然药物的开发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可能性。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未来有望实现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
特应性皮炎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和家属需要建立正确的认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关注心理健康,共同应对这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