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吉昌:电网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孙吉昌:电网建设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孙吉昌,长期致力于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专委会在学术交流、政策宣贯、科技普及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进农村电气化事业、建设美丽乡村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村电网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的电力需求持续增长。以四川攀枝花福田镇为例,2023年以来,当地新建10千伏线路6千米,扩容配电变压器6台,户均容量增长至4.5千伏安。这些改造不仅有效缓解了容量受限、电压不稳等问题,还显著提升了产业规模。据统计,2024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2.6万元,相对2021年1.3万元,增长率达到100%。
然而,农村电网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用电条件虽得到有效改善,但局部地区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电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供电可靠性有待提高。
电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
在浙江杭州临安区,当地供电公司构建了面向新型能源的5G+量子山区自愈型微电网调控模式。这种模式以管理协同化、资源数字化、应用创新化为关键举措,有效提升了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在山东临沂,供电公司创新提出“红区+绿电”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微电网实践应用。通过电力赋能,实现了“红色文化”和“绿色用能”的完美融合,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
未来发展方向与技术创新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农村电网建设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新型农村配电网将具备四大典型特征:互动化、绿色化、柔性化和数智化。
互动化方面,新型配电网将变成源网荷储融合互动、适应多种互动需求的服务平台。绿色化方面,新型配电网是深度低碳配电网,既要广泛应用节能降耗技术,又要助力再电气化水平提升。柔性化方面,新型配电网将由弱连接、辐射状结构发展为多层分区、闭环运行的柔性互联网络。数智化方面,新型配电网将建成广泛互联、友好便捷、协同高效的数智化平台,更好地支撑多元主体灵活互动。
未来,农村电网建设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和智能化应用。例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供电效率和可靠性。
结语
在孙吉昌等专家的引领下,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对乡村振兴和“双碳”战略的新要求,农村电网建设仍需持续发力。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更加智能、绿色的农村电网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