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白糤的创新与传承:从传统小吃到乡村振兴新名片
玉林白糤的创新与传承:从传统小吃到乡村振兴新名片
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大双村,布依族妇女王绍美正在她的作坊里忙碌着。与传统的白糤不同,她制作的白糤有着鲜艳的色彩——紫色、绿色、黄色……这些色彩并非来自人工色素,而是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传统白糤的制作工艺
白糤是玉林的传统美食,每年腊八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着制作白糤。这种用糯米制成的油炸食品,不仅是过年时供奉先人和招待宾客的必备佳品,更因其形态如圆盘,表面印有“福、禄、寿、喜”等吉祥字样,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新的灵感与实践
王绍美的创新始于2019年。她发现,传统的白糤虽然美味,但颜色单一,缺乏吸引力。于是,她开始尝试使用天然材料为糯米上色。经过多次试验,她最终选择了密蒙花、紫蓝草等天然材料。这些材料不仅颜色鲜艳,而且对人体无害,还能为白糤增添淡淡的清香。
制作彩色白糤的过程十分讲究。王绍美需要在前一晚就将优质糯米淘洗干净,浸泡后,凌晨三点就开始准备染色和蒸煮。通过舂捣和熬制,提取出色彩鲜艳的汁液,浸泡糯米使其上色,最终呈现出明亮的色泽。在连续晴好的天气下,白糤坯子经过晾晒后变得坚韧,接下来还要上糖。这一步骤需要将白糤坯子均匀裹上糖水,再进行晾晒,直到完全干燥。最后,王绍美将白糤坯子放入油锅中炸制,精心翻转,确保每一块都完美炸制。
市场反响与未来发展
王绍美的创新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每天,她都能卖出上千只白糤。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她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
玉林市税务部门的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白糤等传统小吃的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税务部门通过优化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支持,助力年货市场持续升温。
王绍美的故事,是玉林白糤创新与传承的缩影。通过创新,这道传统美食不仅焕发了新的生机,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如今,王绍美不仅在本地销售白糤,还通过网络将家乡的特色美食传递给更多的人。她的故事,正是中国乡村振兴道路上一个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