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新规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困局:农村地区如何破题?
工信部新规下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困局:农村地区如何破题?
近日,工信部发布《电动自行车用充电器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其中一项重要规定引发广泛关注:电动自行车禁止使用车载形式充电器。这一新规的出台,不仅关系到电动自行车的使用安全,更折射出当前电动自行车充电面临的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农村和乡镇地区。
为什么禁止车载充电?
什么是车载形式充电器?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解释,这类充电器指的是“出厂时直接集成在电动自行车内部、不借助工具通常无法从车体上分离的充电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安全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鹏林表示,增设对电动自行车车载形式充电器的技术管理要求,主要考虑到其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这类充电器由于直接为电动自行车引入220V的交流电压,易造成漏电、触电等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不利于热量散发,存在较大风险隐患。而与之相对的外置充电器,形态可与电动自行车本体分离,安全性更高。目前,电动自行车销售时附赠的充电器以及消费者自行购买的充电器,绝大多数为外置形式,不受此次新规影响。
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形势严峻
这一新规的出台,背后是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据全国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专班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24年7月一个月,全国就发生了1402起电动自行车火灾。
从起火原因看,因蓄电池故障引发的火灾多达758起,其中蓄电池热失控占65.6%,车辆电气线路故障占31.0%,这两项是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电动自行车停放未充电时发生火灾639起,占比高达45.6%,行驶中起火449起、充电状态中起火314起,分别占比32.0%、22.4%,反映出电动自行车本质安全问题需要持续重点关注解决。
农村地区充电难题待解
对于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的电动自行车用户来说,新规的实施无疑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农村地区的电动自行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显不足。据中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披露数据显示,今年6月纯电在以北、上、广、深、杭为代表的特大城市、以成都、合肥、苏州、武汉为代表的大型城市渗透率分别为34%和32%,杭州和上海纯电渗透率更是分别达到45%和44%,但县乡渗透率却仅有21%,和高线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即使在已有的充电设施中,也存在诸多问题。DoNews的实地调查显示,很多县城的充电站面临着使用率低、盈利困难的困境。在安徽省阜阳市和河南省周口市的多个县乡市场,虽然充电站布局逐渐完善,但新能源汽车数量不足导致充电桩资源闲置,价格战激烈,回本周期被不断拉长。
在一些县城主城区的停车场,即使在天气炎热的下午,燃油车仍占据大量车位,而充电桩多数时间处于闲置状态。在一些医院、公园等公共场所,充电桩的使用率同样不高,很多充电桩被燃油车占用,真正用于充电的寥寥无几。
换电模式能否成为破局之道?
面对充电难题,换电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解决方案,正在部分城市悄然兴起。这种“以换代充、车电分离”的模式,允许车主在电量耗尽时直接更换满电电池,避免了传统充电带来的安全隐患和等待时间。
然而,换电模式的推广也面临不少挑战。首先是市场认知度问题,很多消费者对换电模式缺乏了解,或者习惯于传统充电方式,不愿意改变使用习惯。其次是经济因素,换电模式的定价通常包括较高的押金和月租费用,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缺乏吸引力。此外,市场上缺乏统一的换电标准,不同品牌和型号的电动车电池规格互不相同,给通用化换电带来很大困难。
未来之路:多方合力破解充电难题
面对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和便利性的双重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用户共同努力。一方面,应加快充电桩建设步伐,特别是在农村和乡镇地区,要合理规划布局,增加充电设施供给。同时,要加强对充电设施的维护管理,防止燃油车占用充电车位,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换电模式的发展。这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统一换电标准,实现不同品牌电动车之间的电池互换;二是优化定价策略,降低用户使用成本,提高经济吸引力。此外,政府和企业还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换电模式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电动自行车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农村和乡镇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工信部的新规虽然短期内可能给用户带来不便,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提升电动自行车使用安全、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破解充电难题,让电动自行车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出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