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抗战胜利的战略智慧
《论持久战》:抗战胜利的战略智慧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讲演,这篇长达120小节、涵盖21个问题的军事著作,不仅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方向,更以其深邃的战略智慧影响至今。
深刻洞察:驳斥谬论指明方向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通过对中日双方力量对比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规律。他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一科学结论彻底驳斥了当时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中国人民坚定了抗战信心。
实战应用:指导抗战走向胜利
《论持久战》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经受了实战检验的指导方针。其核心内容包括持久战的三个阶段、抗日的政治动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这些都成为了抗战实践的具体指导。
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论持久战》的思想得到了充分贯彻。例如,在敌后战场,我军采取了灵活的游击战术,成功牵制了大量日军兵力。据统计,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敌后战场共歼灭日伪军171万余人,收复国土10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亿多。
国民政府也逐渐认识到《论持久战》的价值。武汉会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其作为战略指导思想。傅作义等国民党将领对其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战略智慧:启迪现代战争
《论持久战》中蕴含的战略智慧,对现代战争仍具有重要启示。其中的“道胜”“知胜”“将胜”“谋胜”“治胜”等思想,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道胜:强调正义战争的道义力量。在现代战争中,政治因素的影响日益凸显,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赢得民心,获得持久的支持。
知胜:突出信息优势的重要性。在信息化战争中,掌握战场信息制权成为关键。正如毛泽东所说:“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
将胜:重视指挥人才的培养。未来战争对指挥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实战化条件下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谋胜:强调谋略制胜。现代战争中,作战双方的智慧较量更为突出,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形成系统集成的制胜能力。
治胜:强调法治基础。严明的法制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这一理念在现代战争中同样适用。
《论持久战》不仅是抗日战争胜利的理论基石,更是中国军事思想的瑰宝。其战略智慧不仅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更为现代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在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重温《论持久战》的战略智慧,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