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在“我的阿勒泰”,从四季转场中,感受震撼与美
出发!在“我的阿勒泰”,从四季转场中,感受震撼与美
“明媚又治愈,看完好想流眼泪!” 近期,被称为“治愈系天花板”的迷你剧《我的阿勒泰》一经播出便击中了无数网友的心,相关话题频登热搜。《我的阿勒泰》改编自李娟同名散文集,许多情节源自她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哈巴河县牧区的真实生活经历。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纯净热烈的牧区生活、质朴动人的民风民情,令无数人心驰神往。看完剧后,网友纷纷表示“等不及了,想立刻启程去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剧中展现了传统民俗体育运动“叼羊”,处处呈现出自由、奔放的气息
阿勒泰究竟有什么“魔力”?真实的游牧生活又是怎样的?跟随气象记者踏上这片“人间净土”,一起去看看。
《我的阿勒泰》剧中令观众印象深刻的情节,来到阿勒泰,你一定会惊叹于这里的斑斓四季、旖旎风光。脚下是无垠草原,眼前是云杉森林,头顶是茫茫雪山,海拔跨度大、地势起伏明显成就了阿勒泰草原的视觉冲击力。
阿勒泰草原
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与四季天气气候变化的排列组合,勾勒出了阿勒泰的美。北有阿尔泰山脉,南为准噶尔盆地,地形从北至南呈现出阶梯状层层下降的特点,形成不同海拔高度垂直分布的四季草场。
阿尔泰山脉友谊峰
阿勒泰是新疆丰水区之一,素有北疆“水塔”之美誉。由于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来自海洋的水汽被阿尔泰山脉“拦截”抬升,化为雨水、积雪。春季,高山上的冰川雪水融化,汇聚流入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喀纳斯等众多河流与湖泊,滋润着阿勒泰1.4亿亩的天然草场。
金秋时节,景色壮丽的额尔齐斯河
喀纳斯湖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自古以来生活于此的游牧民族形成四季轮牧的习俗,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牧民赶着成群结队的牛羊,按气候寒暖变化、牧草生长周期,往返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四季牧场。这个过程被称为“转场”。
浩浩荡荡的转场“大军”
春季,牧民先是由冬牧场转至山地阳坡的干旱草原放牧,随着气温渐上升冰雪融化,再逐步转移到中部草甸草原带,俗称“春天羊赶雪”。春季转场,积雪还未完全融化。
夏季,牧民沿着山麓河谷一路向高海拔(2000至3500米)的森林、草甸、高山牧场转场。夏牧场雨水充沛、光照充足,植被茂密、气候凉爽,是牲畜抓膘增壮的良地。
阿勒泰哈巴河县那仁夏牧场
秋季,天气很快转冷,高山地区开始下雪,羊群向准噶尔盆地转移,这就是所谓的“秋天雪赶羊”。
李娟笔下的“彩虹布拉克”,就是位于阿勒泰富蕴县的萨依恒布拉克
富蕴县夏牧场萨依恒布拉克的草原、阳光和羊群
冬季,牧民提前储备好粮草,部分牧民向西南边缘的萨乌尔山进发,建起“冬窝子”,利用山中逆温效应避免严寒和雪灾。
萨吾尔山中的“冬窝子”
每一次转场都是一次昼出夜息、风雨兼程的大迁徙。转场中,牧民携一家老小,将居住的毡房及日用品托在马匹和骆驼上,沿着几十至几百公里的牧道缓缓前进。途中休憩,大家围坐一圈聊天,吃包尔萨克(哈萨克点心)喝奶茶,待体力精力恢复则继续踏上迁徙旅程。
牧民波再·加黑亚在煮奶茶
哈萨克牧民一家老小围坐,喝奶茶吃包尔萨克
对于牧民来说,最重要也最为艰辛的当属冬春两季的转场。据阿勒泰地区气象局专家介绍,在冬季和春季转场中多大风天气,区域性、突发性恶劣天气较多,冬季的严寒、暴雪和风吹雪,春季的大雾和闹海风,牧民一边照顾饥饿的羊群,一边与严寒风雪抗衡,有时还有迷路的风险。
2022年,春季转场,风吹雪天气中,牧民骑马赶着羊群沿着山坡牧道缓慢前进
在风雪中转场是什么体验?李娟在《我的阿勒泰》中这样写道:“虽然脑袋上包着围巾,但额头和后脑勺还是被风吹得寒冷发疼,喉咙发疼,于是我们不再说话了,满世界只有风声”。
2017年,阿勒泰富蕴县春季转场中遇大风,骆驼驮着行李走在前,羊群一般在后跟随
转场中,一场极端天气可能使牧民所有心血付诸东流。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阿勒泰气象部门就派预报员全程跟随协助转场,这样的优良传统延续至今。
富蕴县气象局预报员同牧民一起深入牧道提前勘察转场路线
同时,气象部门在阿勒泰地区建立了更为完善密集的气象观测系统,针对转场中的局地天气架设自动气象站进行观测,为牧民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
哈巴河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在“闹海风”区架设自动气象站观测
为防止牧民在风雪雾中迷路,当地在几百公里的牧道上设置了引路标志。
牧民按照双面引路标志进行转场
和过去艰苦的条件相比,现在冬季、春季转场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近年来,由政府出资,在转场路上修建了“幸福驿站”。
富蕴县冬牧场的“幸福站点”
牧民们在辛苦的转场途中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洗个热水澡,遇到极端天气还可以在此休憩,牧民的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来阿勒泰看看,你会发现在自然的养育里,有最真挚淳朴的生活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