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军抗战:从“烂部队”到“铁血军”的壮烈转变
川军抗战:从“烂部队”到“铁血军”的壮烈转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四川儿女挺身而出,35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川军共有64万余人伤亡(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占全国抗日军队总兵力的五分之一,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
然而,在抗日战争之前,川军却是一支被外界称为“烂部队”的地方武装。由于四川军阀混战频繁,川军内部派系林立,军纪松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双枪兵”(一手拿枪,一手拿烟枪)之称。但当民族危难之际,川军将士们放下成见,团结一致,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牺牲精神。
1937年8月,第一批川军出川抗战。他们穿着草鞋,背着简陋的装备,唱着“壮士出川”的战歌,奔赴抗日前线。在台儿庄战役中,川军第22集团军122师师长王铭章奉命坚守滕县。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王铭章率部顽强抵抗,直至最后一刻。当弹尽粮绝之际,王铭章高呼“杀敌,抗战到底啊!”随后举枪自戕殉国。他的牺牲为台儿庄战役的最终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李宗仁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若无滕县之固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
在淞沪会战中,川军第20军军长杨森率部参战。在上海市郊蕴藻浜的陈家行、顿悟寺一带,川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在一次战斗中,八零二团团长林相侯为国捐躯,整个八零二团几乎全团覆没。《新新新闻》报道:“我们四川健儿也加入了这血肉的斗争,他们曾以英雄的姿态,鼓起大无畏的精神,出其不意,狠狠地予敌人严重的打击。”
在南京保卫战中,川军第144师师长郭勋祺和第145师师长饶国华率部死守广德防线。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机械化部队,饶国华师长表示:“我晓得日寇残忍,又武器精良。虽深感责任艰巨,但我出川抗战就是为了歼灭强寇,现在幸而被派到前线御敌,战机来临,我万死不辞!”最终,广德失守,饶国华师长留下绝命书:“广德地处要冲,余不忍视陷入敌手,故决与城共存亡,上报国家培养之恩与各级长官爱护之意!”随后举枪自戕殉国,年仅44岁。
川军的英勇事迹不胜枚举。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征募兵员300多万人,占全国兵员的20%以上,伤亡64万人,参战人数之多、伤亡之惨烈居全国之首。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四川子弟兵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壮举将永远被铭记,川军抗战精神也将激励后人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