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曾“深潜”30年的黄旭华,这次真的走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曾“深潜”30年的黄旭华,这次真的走了

引用
南方网
1.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64549305f1/54f02dbd8c.shtml

2025年2月6日20时30分,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逝世,享年99岁。这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的科学家,终于可以“浮出水面”,安享长眠。

2018年10月15日,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黄旭华院士结合自身,介绍开展核潜艇研制的科研经历和心路历程。(视觉中国/图)

黄旭华,这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科学家,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一个医学世家。1958年,他被选入核潜艇研制团队,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隐姓埋名生涯。在这期间,他不仅攻克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难题,还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痴翁”的核潜艇梦

1958年,为打破美苏等国的核潜艇技术垄断,主管科学技术工作的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中央建议,启动研制导弹核潜艇。经中央批准后,组成了一个29人的造船技术研究室(后来改为09研究所)。黄旭华成为该研究室一名技术人员。

黄旭华清晰地记得,29个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除了他和另外两三人结过婚,“其他人都是光棍”。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从物质到知识,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黄旭华公开回忆,回头看去,当时可能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大家就开始干了。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像大海捞针一样,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一次,黄旭华看到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那是别人带回来的。他如获至宝,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与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样。“我当时就想,核潜艇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嘛!不需要神话尖端技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技术的基础上综合创新出来的,并不神秘。”从此,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1965年,核潜艇研制工作全面启动,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在辽宁葫芦岛成立,黄旭华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葫芦岛的气候十分难耐。一年大概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冬天寒风刺骨,很是痛苦。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信、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他们用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突破了核潜艇中最为关键、最为重大的核动力装置、水滴线型艇体、艇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7项技术,也就是“七朵金花”。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1974年8月1日,该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是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具备了二次核反击的能力。“从1965年‘09’计划正式立项,用了不到十年,我们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黄旭华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总表示自己感到很骄傲。

1979年,黄旭华担任“09工程”副总设计师,1982年任总设计师。核潜艇是否有战斗力,极限深潜试验是关键。然而,全世界没有总设计师随核潜艇做过极限深潜试验。1988年4月,中国某新型核潜艇进行首次深潜试验时,64岁的黄旭华决定一试。虽然当时安抚同事们“没关系,很安全”,实际上,他心里比谁都绷得紧。这样的生死选择,没想到妻子李世英成了他的支持者。黄旭华明白,妻子比他更紧张,她的平静,只是为了不动摇他的决心。“万一深潜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我可以及时帮助采取措施。”黄旭华说,他不是充英雄好汉,要跟大家一起去牺牲,而是对大家的生命安全负责,确保人、艇安全。

深潜试验当天,南海浪高1米多。艇慢慢下潜,先是10米一停,再是5米一停,接近极限深度时1米一停。一小时、两小时、三小时、四小时,黄旭华下到水下极限深度,完成了四个小时的深潜试验,拿到很多第一手的数据。当深度仪的指针指向极限深度时,黄旭华听到艇长下令:“各岗位仔细检查周围情况,确认无误后开始上浮。”当他们一直上浮到100米这个安全深度时,艇上突然沸腾起来。“全船人都骚动了,跳跃、握手、拥抱,有些同志都哭了,大家非常激动。”黄旭华回忆,艇上的快报要他提几个字,这样的氛围,让他激动得有了灵感,拿笔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痴,指的是我痴迷于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乐,说的是我乐在其中。”短短16个字,正是黄旭华从事核潜艇事业的真实写照。

30年未归乡,带着遗憾走了

然而,为了工作保密,黄旭华整整30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他刚三十出头。等到再次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这30年里,他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父母多次写信,问他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他都避而不答。其间,父亲病重的时候,他没能回家看护;父亲病逝,他也没能奔丧。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更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工作。“亲人们多有怨言。”黄旭华回忆,弟弟妹妹们都认为,三哥大学毕业了,就忘了家,忘了养育他的父母。尽管母亲再三解释,“你们三哥不是这样子的人。”但是整整30年,母亲难免也有不理解。

1986年底,核潜艇工程解密后,黄旭华借着到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出差的机会,他终于回到汕尾老家,内心满是期待,结果母亲不在家。黄旭华问了才知道,原来二哥去世后,家人把母亲接到弟弟家。于是黄旭华连忙赶到肇庆,见到93岁的母亲。时光悄然流逝,年逾花甲的黄旭华,和母亲一样两鬓染霜。在接受南方+采访时,黄旭华回忆,当时母亲和他逛了七星岩。“也没问我这几十年在干什么,只拉着我的手聊小时候的往事。”直到1987年,《文汇月刊》登了一篇报告文学,题目是《赫赫而无名的人生》。上面没有黄旭华的名字,但有妻子李世英的名字。当他把这本杂志寄回家后,家人才知道黄旭华的真实工作。母亲赶紧召集一家老小,郑重地告诉他们:“三哥的事,大家要理解、要谅解!”这句话传到黄旭华耳中,他哭了。

晚年:继续发光发热

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时,黄旭华已经93岁。“我仅仅是作为一个代表来领受这个荣誉而已。”他认为核潜艇是核反应堆、导弹和潜艇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技术非常复杂,是一个全国大力协同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聚光灯下,他公开坦言“从水底浮到水面,有些不适应”,更爱当无名英雄。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地处湖北武汉,是中国唯一的核动力舰船总体设计研究所。身为其名誉所长,九十多岁的黄旭华仍然每天坚持到办公室工作。他说,明显感觉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沉下心来完成。虽然黄旭华已经退出一线,但他认为世界上的技术竞争非常激烈,其中最严峻的竞争表现在国防科技领域,自己任重而道远。“年纪大了,人家让我不要去上班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旭华笑着说,“可我还要给年青一代当啦啦队长,给他们鼓劲。”那时,黄旭华正在把几十年的资料整理出来,可困难不小,因为很多字看不清了。他没有打算放弃。“以后大家有用就用起来,毕竟是几十年的心血。”

黄旭华的晚年作息时间很规律。他每天打太极拳。不仅早上起来打,每天下午4点午睡起来还打30到45分钟,晚上10点半准时睡觉。他说,工作上技术上要永不知足,但生活上要知足常乐。黄旭华曾说要做一个“老来俏”的人。可他仍然时刻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先后向科研、科普、教育机构捐献自己的奖金逾2000万元。其中,他捐资1100万元设立“黄旭华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激励着一大批科研工作者继承和发扬科学家精神。黄旭华还多次到大中小学作报告、作科普,传播核潜艇知识。他想把自己随身携带的“三面镜子”,送给年轻的核潜艇科研人员:放大镜,代表扩大视野,寻找线索;显微镜,代表放大信息,看清实质;照妖镜,代表鉴别真假,吸取精华。从1958年至逝世前,黄旭华从未离开过核潜艇研制,似乎永远不知疲倦。“核潜艇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黄旭华曾透露,他的手机号码中有四位数是5209,是自己选的。代表“我爱‘09’”。原来,09是核潜艇的代号。黄旭华说,这一辈子与“09”结合在一起。

2019年9月29日下午,中国工程院在北京举行学习袁隆平、黄旭华院士科学精神座谈会。黄旭华院士在座谈会上分享自己的科研体会。(视觉中国/图)

2022年6月2日,呼和浩特,观众在内蒙古展览馆观看“中华颂——我们心中的模样”综合展展品。(视觉中国/图)

黄旭华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核潜艇事业奉献的一生。他用30年的隐姓埋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突破;他用一生的执着追求,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如今,这位“深潜者”真的走了,带着他终生不改的乡音,带着对父母“忠孝难两全”的遗憾,带着那句“此生无怨无悔”的承诺,永远深潜在人们的记忆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