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控烟成效显著: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全国推广可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上海控烟成效显著: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全国推广可带来可观经济效益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在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上海市控烟政策的显著成效。研究显示,自2017年实施全面公共场所禁烟令以来,上海吸烟率显著下降2.2个百分点,这一成果不仅改善了公共健康状况,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政策背景与研究方法
2017年3月,上海修订《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全面无烟立法。该政策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一些重点室外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并明确处罚措施。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立法现状开展准自然试验,通过比较上海市与其他对照组(如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在禁烟政策实施前后的吸烟率变化,来评估无烟立法的实际效果。
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涵盖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等方面的信息,选取了2012、2014、2016和2018年四轮调查数据,追踪上海市无烟立法实施前后的吸烟行为变化。研究对象为18岁及以上成年人。
控烟效果显著
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在2017年实施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政策后,吸烟率下降2.2个百分点,相当于当前吸烟者数量减少约8.4%。这一数据表明,无烟立法对上海市民的吸烟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
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无烟立法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存在差异:
- 男性群体的吸烟率下降幅度大于女性群体
- 教育水平较高的群体吸烟率降幅较大
- 未婚人群的吸烟率下降最为显著
- 年轻人群体的戒烟意愿也更强
这些结果表明,无烟立法对特定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特别是在吸烟意识较强、社会支持度较高的人群中,无烟立法的效果更为突出。
经济效益可观
研究还结合健康增益宏观经济模型,进一步预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无烟立法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通过该模型,研究者将吸烟率变化与吸烟相关患病及死亡减少、医疗费用节省、人力资本提升等因素相结合,估算无烟立法在2017年到2035年间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全国范围内实施类似上海的全面无烟立法,预计到203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加0.04%至0.07%。该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健康效益提升、医疗费用节省以及人力资本提升。
上海经验的全国推广价值
《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自2010年生效实施以来,先后经两次修订,分别于2017年施行室内全面禁烟和于2022年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同时,全市持续加强控烟监管执法力度,公共场所控烟状况不断向好,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2010年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4%,民众对室内全面禁烟的支持率高达98.1%。成人吸烟率自控烟立法以来已下降7.7个百分点至19.2%,连续13年呈下降趋势,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
上海持续深入推进“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发布统一的控烟标识系统,包括禁烟标识和吸烟点标识及引导标识;推出国内首个室外吸烟点地方标准《室外吸烟点设置与管理要求》。上海九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 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重点场所明确规范要求,加强“室外不随处吸烟”文明健康行为的倡导实践,进一步强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无烟环境人人支持,健康城市共建共享。
这一研究成果为评估发展中国家的控烟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也证明了上海模式的可推广性。随着全国控烟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上海的成功经验无疑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