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的财政收入真的增加了吗?
京沪高铁开通后,沿线城市的财政收入真的增加了吗?
2023年,京沪高铁实现归母净利润115.46亿元,同比增长2103.63%,这一惊人数据再次证明了这条全长1318公里的高铁线路的巨大经济效益。自2011年开通以来,京沪高铁不仅自身实现了盈利,更深刻影响了沿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当我们深入分析这些影响时,却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并非所有沿线城市都能从高铁中获得预期的财政收益。
高铁沿线城市的财政收入之谜
一项针对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沿线36座三四线城市的研究显示,高铁开通后,这些城市的财政收入变化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从人口集聚度来看,有58%的城市常住人口比例出现下降。更令人意外的是,从GDP增速来看,京沪高铁沿线50%的城市、沪汉蓉高铁沿线60%的城市,它们的GDP增长率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成功案例:高铁带动区域发展
尽管整体数据看似不乐观,但仍有一些城市借助高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郑州为例,作为中原地区的重要枢纽,郑州依托米字型高铁网络,将更多省内人口吸引到省会,经济首位度从2009年的17%提升至2023年的23%。
河北廊坊则借助京沪高铁和京津高铁的优势,成为北京的“后花园城市”。2024年前7月,廊坊人均消费金额高达6402元,超过省会石家庄的5936元。广东惠州通过十个高铁站的布局,成功吸引深圳和东莞的商务人士,上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1435.47亿元,同比增长8.2%。
失败案例:高铁开通后的困境
然而,并非所有城市都能复制这些成功经验。江苏昆山、安徽全椒等城市在高铁开通后,反而出现了GDP增速放缓、人口流失的现象。以昆山为例,这个曾经的百强县之首,在高铁开通前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开通后却跑输了全省平均水平。
更极端的例子是湖南株洲的株洲西站。作为株洲市重点打造的“武广新城”核心项目,15年来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站前广场周边荒草丛生,晚上亮灯率低,商品房入住率不高,整个区域发展陷入停滞。
反思:“高铁一响,黄金万两”的迷思
为什么同样是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结果却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层次问题:高铁建设与地方发展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铁带来的便利交通固然能促进要素流动,但能否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还取决于城市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等多重因素。
盲目追求高铁枢纽地位,过度投资高铁新城,反而可能造成资源浪费。据统计,全国至少有20个高铁站处于未启用或关停状态,部分城市的高铁站因客流量太少而被迫停运,成为名副其实的“幽灵站”。
结语:理性看待高铁效应
京沪高铁的成功运营,证明了高铁项目本身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对于沿线城市而言,高铁建设只是区域发展的一个因素,而非万能钥匙。地方政府在规划高铁项目时,需要更加理性地评估自身条件,科学规划,避免盲目跟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高铁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