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铁路:绿色天路的生态守护者
川青铁路:绿色天路的生态守护者
从成都平原的绿意盎然,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壮美,川青铁路如同一条绿色丝带,穿越层峦叠嶂,蜿蜒而上,将川、青两地紧密相连。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青铁路不仅是一条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线,更是一条生态之路,在选线、建设和运营中最大限度保护沿途生态环境。
“近而不进”的选线智慧
川青铁路东起四川成都,西至青海西宁,全长836公里。线路穿越岷山山系,途经黄龙、九寨等环境敏感区域。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栖息地,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优先保护区域之一。
设计团队从项目研究初始,就确立了“沿线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不受影响、景观资源不受破坏、江河水源不受污染、生态环境得以恢复”的原则。在选线时,铁路沿既有213国道布线,不在保护区内设置任何工程,尽量避免对环境产生更多影响。
特别是在穿越岷山山系时,设计团队最大限度绕避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和走廊带。例如,为给大熊猫“繁育走廊”土地岭廊道让路,设计线路特意绕了个弯,虽然增加了20%的建设量,但却为大熊猫保留了重要的生态通道。
在九寨沟、黄龙附近,选线采用“近而不进”的原则,通过详细地质勘探,摸清相关区域的水源补给情况,绕开关键区域,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创新施工:为生态让路
川青铁路穿越多个自然保护区,施工难度极大。在无法绕避的区域,建设团队采用了长隧道、连续隧道群的方式,实现无害化通过。
在穿越千佛山和宝顶沟自然保护区时,采用了28.4公里超长隧道穿越方式,减少地表露出对环境的影响。其中,德胜隧道全长22943米,是我国最长的单洞双线合修铁路隧道,建设周期长达10年。为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部分隧道埋深甚至达到1000多米。
川青铁路成都东至黄胜关段山区隧道比高达95%以上,埋深1000米以上隧道段落达18公里,500米至1000米段落达55公里。在如此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建设团队坚持绿色施工,将渣场数量从100多个优化到42个,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若尔盖湿地的特殊保护
川青铁路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经过,这里每年对黄河流域的补水量占黄河全流域水量的8%,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绕行,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宁愿在线路上绕行,也不能对保护区造成影响。”成兰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成西指挥部指挥长印建文表示。通过详尽的地勘调查和环评优化,线路绕避了大部分湿地,全线桥隧比超过80%。
即使在绕开保护区的区域,施工团队也采取了极其谨慎的态度。施工前,先开展野生动植物分布调查,掌握标段内野生动植物分布情况。在若尔盖湿地边缘,施工区域地质与湿地一致,均为珍贵的泥炭。为减少影响,施工团队采用钢栈桥代替施工便道,减少临时用地约4.1万平方米,做到“施工不留痕”。
同时,施工团队还在隧道口专门修建污水处理站,对隧道涌水进行清污分流处理,确保水质达标后再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减少对湿地的影响。
运营期的持续守护
一条铁路线路,除了施工期,运营期的生态保护同样重要。川青铁路设置了封闭式声视屏障,经过多方案比选和验算,最终确定声视屏障总高度为5.6米,有效减轻列车运行时产生的轮轨噪声,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高原草原区域,设计了多个生物走廊,便于野生动物通行,尽量保留水源通道。从成都东站至镇江关站,铁路进山后是约130公里的隧道群,海拔每秒向上爬升1米,像坐“超长电梯”。旅客在隧道中穿行时,头顶千米之上的地表,或许就有大熊猫正在经过。
川青铁路的建设,不仅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的高超技术,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条绿色生态的高原“天路”,必将成为川青两地人民的幸福之路,为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