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医学科普短视频创作有诀窍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医学科普短视频创作有诀窍

引用
丁香园
1.
https://www.dxy.cn/bbs/newweb/pc/post/50570070

短视频因其制作门槛低、互动参与性强等特点,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近年来也被广泛应用到医学科普工作中。医务人员作为从事医学科普工作的主力军,只有既把握医学专业性,又遵循传播规律,才能使短视频真正成为一种有用、有趣、有益的科普载体和方式。

时长:宜短不宜长

在繁忙的生活中,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忙里偷闲,快速刷屏浏览、快速“消化”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短视频的特点就迎合了人们这种获取信息的习惯。

短视频其优势在“短”,既然是短视频,就要避免传播信息冗长、重复,要注重理清层次、把握节奏、精简内容,在短时间甚至“瞬间”抓住观众注意力,避免观看时间过长而导致疲劳或失去兴趣。

但短视频的劣势也在其“短”,在有限的时间里无法就复杂或深入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所以,在制作医学科普短视频时,我们需要提前构思好题目、内容,安排好时间线,优化形式设计,实现短视频时间短但效果不“短”、品质不“短”的目标。

选题:宜小不宜大

短视频受到时长限制,观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有限,这限制了短视频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使用短视频形式进行医学科普时,不宜选择全面、复杂的大主题,而应选取具体、聚焦的小主题。

如必须从大主题出发,宜先将其分列成若干个具有关联性的小知识点,再围绕这些小主题,进行深挖和阐述,提供更为丰富的背景知识,确保将每个知识点讲好、讲深、讲透,以避免信息的不完整、不详细、不连贯,而导致观众一知半解或者印象不深。

比如要讲“科学运动”,不如拆分成“每天走多少步最合适”“爬山伤不伤关节”“长跑要注意些什么”等小知识点,形成系列来讲。

人物:宜少不宜多

目前,专家讲解、情景模拟、剧情演绎等为医学科普短视频的常见展现形式。不管采取何种类型的展现形式,科普短视频的核心人物都应与视频的主题有关。过多的核心人物可能会使观众难以领会到制作者的意图。

选择较少的核心人物,可以突出主题并保持信息的一致性、连贯性、逻辑性。同时,人物过多可能导致剧情拖沓、信息交叉和观看体验不佳。有的短视频里与主题无关的铺垫和抒情成分太多,时长过半还未切入主题,或者观点嘈杂,让观众不明所以。较少的人物有助于建立和提高辨识度,增强观众记忆并加深印象,能更好地聚焦于知识传递,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讲解:宜细不宜粗

医学科普短视频不是教学视频,具有短、平、快的特点,需要我们解决好科学性和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权威性和亲和力等之间的矛盾。粗略的、概括性的讲解容易导致信息被误解或被遗漏,部分观众会认为过于简单、模糊的解释还不如自己去搜索来得快,无法彰显医学专家的专业性和可靠性。

人们对医学知识的需求,往往是对于更多科学“干货”的需求,比如“低盐低脂饮食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作息才规律”,在科普作品中必须有明确、有价值的信息供给。如对关键细节解释不足,可能无法帮助公众形成准确认知,还可能带来错误的行为。

互联网上的医学科普视频数量众多、质量参差、效果不一。医疗机构的专业人员应抱着高度负责、严谨的态度投入到短视频的制作中,同时,也需要不断学习新媒体传播语境、语法和技巧,生产出观众喜爱的短视频。

当然,面对群众的多元化需求,短视频的制作标准可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异。可以适当延长时间,对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进行更详细的解释,还可以进行操作演示,并引入不同形式的互动探索和线下延伸交流,提高视频质量和传播效果。

为增加科普视频的“吸粉力”和“出圈力”,医务工作者也可发挥个人专长和才艺,丰富讲解的生动性、知识性,为个人和学科品牌增添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