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遵义的世界遗产:播州海龙屯遗址
探秘遵义的世界遗产:播州海龙屯遗址
2015年7月4日,一个令中国人自豪的日子。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遵义海龙屯土司遗址与湖南永顺老司城、湖北唐崖土司城一起,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座沉睡700多年的土司古城堡,终于向全世界展现了它的独特魅力。
海龙屯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是播州杨氏土司的军事城堡。它位于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的海龙屯村,建于一座孤峰之上,东南北三面皆为悬崖陡壁,地势极为险要。《明史》称其“飞鸟腾猿,不能逾者”,足见其防御之严密。
海龙屯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军事建筑的智慧。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高差约400米,一条蜿蜒曲折的小道盘旋而上,沿途设有六道关卡: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和飞凤关。每一道关隘都由巨石砌成,雄伟壮观,易守难攻。
其中,铁柱关是游人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拱门左右角柱上凿有对称圆孔,据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吊桥的遗存。飞虎关则以一座总斜长51.5米、整体坡度30度的“天梯”闻名,36级台阶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每级台阶高约0.5米,步径宽约1.5米,令人叹为观止。
过了飞虎关,依山而建的飞龙、朝天、飞凤三关龙盘虎踞,每一道关隘都展现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这些关隘的墙体由糯米汁与石灰黏合巨石构建而成,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登上1300多米的山顶,便是海龙屯的核心区域。这里分布着新老王宫遗址,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新王宫遗址由数吨重的条石铺就,纵横相连,布局严谨,展现了土司时期的辉煌与繁华。
海龙屯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要塞,更是土司文化的见证。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羁縻、土司制度的重要实物遗存,它完整见证了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政策的变迁。从唐宋时期的“羁縻之制”,到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再到明代的“改土归流”,海龙屯见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海龙屯遗址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1999年与2012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建筑构件、碑刻、瓷器、铁锁、瓦钉、钱币等文物上万件,为研究土司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012年开始的系统考古发掘,更是让海龙屯的面目完整浮现。考古专家李飞带领团队在海龙屯巅度过了上千个日夜,对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勘探和研究。2022年,4卷225万字的考古报告《海龙囤》重磅出炉,成为贵州考古70年来首个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考古报告。
海龙屯遗址的发掘和保护,不仅推动了“土司考古”这一新课题的兴起,也掀起了“土司学”研究热潮。专家们从司治、军事遗址、墓葬、碑刻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土司制度及其文化内涵,为理解中国古代一国多制的治理智慧提供了新的视角。
如今,海龙屯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访。它不仅是播州杨氏土司统治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古代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作为土司制度的重要载体,海龙屯遗址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体现了国家统一与文化多样性并存的智慧。
然而,海龙屯遗址的保护工作仍在继续。遵义市汇川区已投入近3亿元资金,用于搬迁核心区居民、征地、文物保护、水电改造等项目。未来,还将加强对海龙屯关口、城墙等遗存的修缮保护,聘请专家学者定期把脉文物安全,开展价值研究,依法利用与合理开发,守护好这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海龙屯,这座见证了中国历史变迁的军事城堡,正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魅力,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古代土司制度的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