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筋”中外:中医筋病与现代手法治疗
古“筋”中外:中医筋病与现代手法治疗
“筋”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易经》。在现代医学中,“筋”则被理解为一个复杂的软组织系统。从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到如今的物理治疗,手法治疗作为“最原始的医学”,在“筋”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筋—— 中医学
筋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解剖结构概念,早在《易经》中就有记载。《易·系辞》中提到:“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这表明最初的“筋”概念是指广泛分布于身体各部分的经络系统。
《灵枢·经脉》进一步将筋归为“五体”之一,认为它是构成人体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兢文》则从字形学角度解释了“筋”的含义:“(筋)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这说明“筋”具有竹节样的外形变化,并能产生力量,是一种肉性组织。
筋——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对“筋”的理解更为全面,认为它是一个包含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在内的综合体,能够完成人体运动功能。具体包括人体骨骼周围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腱及腱鞘、筋膜、关节囊、韧带、血管、关节软骨、椎间盘等软组织系统和神经系统。
筋—— 疗法起源
筋病的治疗方法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古代原始社会的人们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生活,加上户外劳作,容易患上风湿痹症和创伤痛。他们通过手揉按捶击或用石块叩击揉按身体部位来缓解疼痛,从而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砭石发展为金属针具,同时火灸、热熨等治疗方法也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
筋—— 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本能的医学”,古代又称之为按跷、乔摩、按杌、跷摩。早在《内经》中就有大量关于手法治疗的记载,如《素问·血气形志篇》提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隋唐时期是手法医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摩成为太医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有专门的“按摩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民间许多优秀的手法治疗方法得到挖掘整理,如一指禅推拿疗法、腹诊推拿法等。
时至今日,手法治疗在物理治疗领域内有着悠久的历史,物理治疗师对目前手法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骨科手法物理治疗师联合会将骨科手法物理治疗定义为:“基于临床推理并使用包括手法技术和治疗练习等在内的高度特异性治疗方法来管理神经肌骨疾病的物理治疗专门领域。”现有的手法治疗派系较为复杂,涵盖了筋膜治疗技术、关节松动术、神经肌肉促进、神经动力学等等,也面临着“操作难以量化”与“疗效难以评估”的关键发展问题。但随着科研与临床发展,在“筋”病的定义上逐渐有了更为深入的指定,即“筋膜”。
伴随筋膜领域不断被发掘,似乎打开了肌骨疼痛与内部障碍的崭新方向,也为现代手法技术如何更好发展、如何更好地治愈筋病,埋下了新的命题。
本文原文来自派康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