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一种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名花
玉兰:一种兼具观赏与实用价值的中国传统名花
玉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观赏植物,不仅以其优雅的形态和芬芳的花朵著称,更在园林绿化、药用、食用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将从多个维度为您详细介绍这一美丽植物。
基本信息
- 别名:木兰、玉兰花
- 科名:木兰科(Magnoliaceae)
- 属名:木兰属(Magnolia)
- 学名:Magnolia denudata Desr.
学名及历史记载
《中国植物志》第30(1)卷131页记载了玉兰的多个别名,包括群芳谱、木兰、玉堂春、迎春花、望春花、白玉兰、应春花等。其学名最早由Desr.于1791年发表,随后多位植物学家对其进行了描述和分类。
形态特征
玉兰为落叶乔木,可高达25米,胸径可达1米,枝条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树皮呈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
叶片纸质,形状多样,包括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基部徒长枝叶为椭圆形。叶长10-15(18)厘米,宽6-10 (12)厘米,先端宽圆、平截或稍凹,具短突尖,中部以下渐狭成楔形。叶面上部深绿色,嫩时被柔毛,后仅中脉及侧脉留有柔毛,下面淡绿色,沿脉上被柔毛,侧脉每边8-10条,网脉明显。叶柄长1-2.5厘米,被柔毛,上面具狭纵沟;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4-1/3。
花蕾呈卵圆形,花先叶开放,直立,芳香,直径10-16厘米。花梗显著膨大,密被淡黄色长绢毛。花被片9片,白色,基部常带粉红色,近相似,长圆状倒卵形,长6-8(10)厘米,宽2.5-4.5(6.5)厘米。雄蕊长7-12毫米,花药长6-7毫米,侧向开裂;药隔宽约5毫米,顶端伸出成短尖头。雌蕊群淡绿色,无毛,圆柱形,长2-2.5厘米;雌蕊狭卵形,长3-4毫米,具长4毫米的锥尖花柱。
聚合果圆柱形(在庭园栽培种常因部分心皮不育而弯曲),长12-15厘米,直径3.5-5厘米。蓇葖厚木质,褐色,具白色皮孔。种子心形,侧扁,高约9毫米,宽约10毫米,外种皮红色,内种皮黑色。
花期主要在2-3月,有时在7-9月还会再开一次花。果期在8-9月。
分布范围
玉兰原产于中国,主要分布于江西(庐山)、浙江(天目山)、湖南(衡山)、贵州等地,生于海拔500-1000米的林中。现已被广泛引种至全国各大城市的园林中。
用途
玉兰具有多方面的实用价值:
- 材质:木材纹理直,结构细,可用于制作家具、图板和细木工等。
- 药用:花蕾可入药,功效与“辛夷”相似。
- 食用:花被片可食用,也可用于熏茶。
- 工业:种子可榨油,供工业使用。
- 观赏:早春时节,白花满树,艳丽芳香,是驰名中外的庭园观赏树种。
学术争议
关于玉兰的分类学历史,值得一提的是P. J. Buc'hoz于1779年依据中国国画发表的Lassonia heptapeta。这个名称基于不完整的观察,特别是对雄蕊和雌蕊的描述并不准确,因此后来的植物学家如A. Rehder、E. D. Wilson、G. H. Johnstone和F. G. Meyer等均建议废弃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