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特效揭秘:成都可可豆动画如何打造视觉盛宴?
《哪吒2》特效揭秘:成都可可豆动画如何打造视觉盛宴?
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900个特效镜头和2400多个全片镜头,再次刷新了国产动画电影的视觉效果新高度。这部由成都可可豆动画影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豆动画”)主导制作的国漫巨制,不仅实现了从传统手绘到智能工业化的跨越,更以“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等自主技术突破,将东方美学的写意基因注入现代动画工业体系。
技术突破: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的诞生
在《哪吒2》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突破莫过于全球首个“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的研发。这一技术突破源自一个看似简单的画面需求:当敖丙的冰戟划过银幕时,如何让墨色在冻结与晕染间瞬息变幻?这个仅0.8秒的画面,却耗费了制作团队9个月的时间进行攻坚。
“动态水墨渲染引擎”的成功研发,破解了传统水墨“气韵生动”的数字化表达难题。它不仅实现了毛笔在宣纸上晕染渗透的实时模拟,更为角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与表现力。在该引擎的加持下,角色的肌肤、服饰乃至毛发等细微之处,都流露出水墨画独有的雅致韵味,线条优雅流畅,墨色变化细腻分明。
艺术创新:中国元素的数字化表达
《哪吒2》的特效团队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表现哪吒“三头六臂”神通时,技术团队摒弃了西方机甲风格的硬核机械感,转而从敦煌飞天壁画中汲取灵感,用渐变消散的粒子流营造出“似有还无”的东方玄幻意境。
这种“以虚写实”的粒子应用,本质上是对中国画“留白”美学的数字化转译,标志着国产特效开始建立自己的美学语言体系。在“四海龙宫”场景中,粒子系统与生物动力学的结合,让敖丙的鳞片不仅成为独立的光线反射体,更通过粒子间相互作用算法,模拟出真实生物肌体的弹性形变。
团队协作:138家动画公司的集体智慧
《哪吒2》的成功,离不开全国138家动画制作公司的共同努力。可可豆动画作为核心制作方,负责整体的技术指导和艺术把控,而深圳洛克特视效科技有限公司等团队则承担了具体的技术实现工作。
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洛克特团队完成了多个高难度特效镜头从0到1的“打样”。据洛克特创始人、视效导演聂华军介绍,《哪吒2》较上一部进行了体量和质量的全面升级,在角色建模、场景渲染等方面都采用了更先进技术。仅特效镜头就超过《哪吒1》全片镜头数量(1800多个),平均每个镜头至少有5种特效元素,每个镜头的特效模拟缓存量在10T以上。
视觉盛宴:震撼人心的特效场景
在《哪吒2》构建的奇幻世界中,“虚空裂口”之下两军对峙,滚烫熔岩从空中倾泻而下,数万妖兽从空中跃下……这些震撼场景的背后,凝聚着动画师们的汗水与智慧。为了实现“千军万马”的视觉效果,团队耗时一年半,不断打磨和完善每一个细节。在某些复杂场景中,单个画面中的角色数量甚至达到2亿个。
影片中的洪流对战场景尤其复杂,它要求在一个立体的空间里展现两军对垒的宏大场面。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战争美学的一次现代诠释,也是对于当今电脑图形学技术的一次大胆尝试。在这一过程中,导演与特效团队之间曾因追求极致的效果而产生分歧,但最终双方通过沟通与合作,共同创造了令人赞叹不已的画面。
《哪吒2》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文化的胜利。它以硬核创新实力重塑了国漫基因,让观众在IMAX 3D大银幕上看到了一个文明古国以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当哪吒脚踏粒子幻化的风火轮掠过水墨渲染的蜀中山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电影的进化史,更是一个文化大国以科技创新驱动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