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一遇温暖冬天:小寒节气里的气候之变
60年一遇温暖冬天:小寒节气里的气候之变
2025年的小寒节气,一场罕见的温暖天气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的冬季。根据气象部门监测,多地气温异常偏高,白天最高温度甚至达到了13度左右。这种被称为“60年一遇”的温暖冬天,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温暖,更引发了对农业生产、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天气模式的深刻担忧。
异常温暖引发农业担忧
在华北地区,这种异常温暖的天气已经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影响。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退休教授郑大玮在考察北京房山窦店村时发现,由于气温升高,传统的冬小麦播种时间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在9月下旬温度回落到16-17摄氏度时适宜播种,而现在这一时间已经推迟到了10月上旬。
这种变化并非孤立事件。在宁夏贺兰山东麓的酿酒葡萄产区,近40年来每10年平均温度升高0.2-0.6摄氏度,导致葡萄的含糖量和含酸量发生变化,同时气象灾害的频率也在增加。2024年,原本预期的“好年份”因为9月份连续半个月的阴雨天气而泡汤,不少葡萄园甚至不得不减少或停止葡萄酒的酿造。
全球变暖下的新常态
专家们普遍认为,这种异常温暖的天气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过去10年(2015-2024)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而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了约1.55摄氏度。
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实验室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使我国农业受灾情况体现出了“新特点”:气象波动加剧,极端天气事件愈发频繁,主要表现为高温灾害明显增加,冷暖突变、冻旱交加、旱涝急转情况增多。同时,病虫害种类和世代数增加,为害期延长,为害范围扩大。
未来之路:适应与调整
面对这种“反常”天气,专家们普遍认为,适应气候变化将成为农业生产的常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潘志华表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战天斗地”的过程,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已经在农业管理的各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准的情况下,气候风险才更加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
专家建议,应将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常态化工作,加强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和方式。这包括:
- 优化种植制度:如调整作物品种、种植时间等
- 改良农业技术:如改进灌溉方式、病虫害防治等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水利设施、提高农田抗灾能力等
- 提升科技创新:如培育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等
正如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最新发布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所指出的,未来20年全球将继续变暖。面对这种趋势,只有通过科学的适应策略和持续的努力,才能确保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这场60年一遇的温暖冬天,或许正是一个重要的警示:气候变化已经悄然来临,而我们,需要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