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消化杂志》推荐:幽门螺旋杆菌的家庭管理指南
《中华消化杂志》推荐:幽门螺旋杆菌的家庭管理指南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增加胃癌风险。由于其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一旦发现家庭成员感染,其他成员也应重视起来。本文根据《中华消化杂志》发布的《中国居民家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和管理专家共识(2021年)》,为您提供科学实用的家庭管理指南。
家庭成员感染了怎么办?其他人需要检查吗?
答案是肯定的。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家庭内部传播,尤其是父母传给子女的风险最高。当家庭中有一人确诊感染时,建议其他成员也进行检查。特别是共同生活、有密切接触的配偶和子女,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如何检查是否感染?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三种:
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这是最常用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准确率高达95%以上。受检者只需“吹两口气”就能检查出体内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碳-13呼气试验因无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适用于所有人群。
血液抗体检测:通过检查血液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但这种方法只能显示是否曾经感染过,不能准确反映当前是否有活动性感染。
粪便抗原检测:操作简单,对当前活动性感染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受试剂质量影响较大。
感染后需要治疗吗?
根据专家共识,成年人一旦确诊感染,如果没有抗衡因素(如高龄、严重基础疾病等),都建议进行根除治疗。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感染的高发期,但通常不建议主动筛查,除非出现特定的消化问题。
如何治疗?
目前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是含铋剂的四联疗法,具体包括:
- 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等,选择一种,2次/天,餐前半小时口服。
- 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或胶体果胶铋,选择一种,2次/天,餐前半小时口服。
- 两种抗生素:常用的组合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具体用药需遵医嘱,餐后口服。
治疗疗程一般为14天,根除率可达85%-94%。需要注意的是,初次治疗失败后,补救治疗应间隔3个月以上,且不要重复使用已用过的方案。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什么?
- 药物过敏史:使用抗生素前需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有哮喘、花粉症等过敏性疾病史者慎用阿莫西林。
- 个体差异:奥美拉唑受基因型影响较大,雷贝拉唑影响较小;呋喃唑酮可引起G-6PD缺乏者溶血性贫血。
- 服药时间:PPI和铋剂需在餐前半小时口服,抗生素则在餐后服用。
- 饮食禁忌:使用甲硝唑、呋喃唑酮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禁止饮酒。
治疗后会复发吗?
通过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再次感染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为了预防复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避免口对口喂食。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 保持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使用含抗菌成分的牙膏。
- 餐具消毒:定期对餐具进行高温消毒。
- 避免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的食物,尤其是街边摊的卫生状况难以保证。
特殊人群怎么办?
- 儿童: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感染的高发期,但通常不建议主动筛查,除非出现特定的消化问题。
- 老年人:老年人或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成员,治疗前需进行风险评估,选择个体化的方案。
- 孕妇:孕妇应避免使用抗生素,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安全的治疗方案。
新型治疗药物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盐酸凯普拉生片用于与适当的抗生素联用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这是我国首款获批反流性食管炎和十二指肠溃疡双适应证的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其四联疗法根除率高达93.49%,为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虽然普遍,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其传播和危害。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提醒,共同做好健康管理,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发现感染,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根除细菌,减少胃部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