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肿瘤医院最新研究:精准诊断助力癌症防治
复旦肿瘤医院最新研究:精准诊断助力癌症防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肿瘤专科医院,一直致力于癌症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研究。近期,该院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为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发灶不明肿瘤诊断与治疗的突破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特殊的癌症,约占全球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3%5%。这类肿瘤由于原发灶隐匿,诊断难度大,患者总生存期仅为2.716.0个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与不明原发肿瘤诊治中心在CUP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中心研发的90基因肿瘤组织起源检测技术,将CUP原发灶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4.4%。这一技术突破为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在治疗方面,复旦肿瘤医院开展了全球首个基于90基因检测的Ⅲ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与传统的经验性化疗相比,基因检测指导的器官特异性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且总体生存期(OS)也有获益趋势。
最新癌症筛查和预防指南发布
在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上海市抗癌协会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了2024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这份指南内容全面,涵盖了21个常见瘤种的筛查和预防建议,以及一张实用的癌症筛查推荐时间表。
指南指出,中国每年新增癌症患者482.47万,死亡257.42万,位居全球第一。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接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另一半无法预防的癌症中,也有一半可以通过筛查早发现获得治愈的机会。
癌症防治知识普及成效显著
为了增强公众的癌症防治意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教授领衔编写了《上海市民肿瘤防治知识手册:“看透”癌症》。这本手册以科普的形式,全面介绍了肺癌、大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等10种高发肿瘤的防治知识。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市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已提升至40%,癌症五年生存率达到59%,比10年前提高了1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复旦肿瘤医院在癌症防治知识普及和早期筛查方面的持续努力。
科学预防,远离癌症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专家们一致强调,科学预防是降低癌症风险的关键。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癌症筛查,可以有效降低患癌风险。
专家建议,要重视癌症的早期危险信号,如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身体出现肿块、结节,持续疼痛,长期咳嗽、呼吸急促,不明原因的出血,消化异常、大便改变等。同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戒烟限酒、保持乐观心态,并定期进行体检筛查。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癌症防治领域的持续创新和知识普及,为提高我国癌症防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随着更多精准诊断技术的应用和预防措施的推广,我们有望进一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