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哲学观:东方宗教如何影响其创作?
托尔斯泰的哲学观:东方宗教如何影响其创作?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文学才华,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体系中,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和对东方宗教的认同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探讨托尔斯泰的哲学观,特别是他如何在反对西方启蒙观念的同时,受到东方宗教的影响。
对西方文化的批判
托尔斯泰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全方位的。他认为,西方现代文明尤其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暴烈和混乱,根源在于“现代史否定了古人的信仰,却没有用新的观点代替它”。信奉基督教“博爱”理念的西方人在法国大革命后相互残杀,各国政府越来越背离“自由”的理想,对人民实施高压政策。在思想领域,欧洲“理智的普遍水平会越来越低下,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文明的衰败会像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的文明衰落一样走向总崩溃”。
托尔斯泰对西方艺术也持否定态度。他认为古希腊艺术家,包括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特别是阿里斯托芬,以及新派艺术家如但丁、塔索、弥尔顿、莎士比亚、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巴赫、贝多芬等,生产的都是“粗糙、野蛮、对我们来说往往没有意义的作品”。这种批判不仅针对西方艺术本身,更指向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托尔斯泰特别反对西方的工具理性式启蒙观念。在《战争与和平》中,他通过描绘俄法战争中的生动情景来说明工具理性解释历史现象时的荒谬。他认为历史学家往往运用工具理性将历史事件抽象为因果链条上的一个个单位,进而进行从原因到结果的分析,这是一种历史叙述与启蒙的谎言。托尔斯泰指出,真实发生的历史是事件中每个人不同情感、思想、看法与立场的集合,将它们抽象化就等同于抽空了当下的现场,仅取走一个个躯壳来进行理性分析。
东方主义与宗教认同
面对西方文化的危机,托尔斯泰提出了回归东方文化的主张。他认为,包括俄罗斯民族在内的全人类应该告别西方,重新回到东方文化的轨道上来。东方文化宽厚包容,依然保持着农耕文明的伟大德性;在东方,人们还过着最自然、最道德和最独立的生活,而且东方人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所有这一切正好是治疗西方文明危机的良药。
托尔斯泰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佛教、印度教和道教,但他的思想与这些东方宗教的某些理念有共鸣。例如,他反对暴力和战争的态度与佛教的非暴力原则相呼应;他追求精神自由和道德完善的理想与印度教的解脱思想有相似之处;他强调简单生活和自然法则的观点与道教的无为而治理念相契合。
启蒙的悖论与困境
尽管托尔斯泰反对工具理性式的启蒙观念,但他仍然坚持一种启蒙人民的理想。这种矛盾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方法层面,他坚决反对工具理性式的启蒙观念;而在价值层面,他始终捍卫启蒙运动驱除蒙昧、开启民智的精神。这种悖论反映了托尔斯泰思想的复杂性。
托尔斯泰的启蒙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成长教育思想与创作之中。他强调基于个人自由意愿的成长式启蒙教育,但这种启蒙思想仍然存在着维度单一的致命缺陷。通过对比其早期作品《战争与和平》与晚期作品《复活》,可以发现这一困扰托尔斯泰以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启蒙困境。托尔斯泰本人与他想要启蒙的俄国人民之间始终呈现出错位的主体间性关系,而这一关系又导致托尔斯泰通过他与人民之间不对等的权力持续推进着启蒙事业,维度的单一化构成了托尔斯泰启蒙思想乃至19世纪后半叶俄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困境。
结语
托尔斯泰的哲学观体现了19世纪末期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深刻反思。他既看到了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也认识到东方文化的独特价值。尽管他的思想存在矛盾和局限,但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复杂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审视托尔斯泰的哲学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以及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寻找人类共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