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智慧交通:科技助力公共安全
宜昌智慧交通:科技助力公共安全
2025年,宜昌市计划投资40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重点推进3座长江大桥、9条高速公路等项目。其中,枝江长江大桥将实现合龙,呼北高速鄂湘界段、宜来高速宜昌段也将建成通车。
作为国家首批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试点城市,宜昌市已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整合了6大类300余项专题数据,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三维数字底板。CIM平台不仅实现了数据融合治理,还支撑了城市各应用场景的建设,累计发布近500个空间服务,处理逾20TB数据。
在智慧交通领域,宜昌市正积极推进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通过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开展智慧公交、智慧乘用车等多场景规模化应用,探索形成新型商业模式。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将超14万亿元。
宜昌市CIM平台以数据融合治理为核心,对全域时空基础数据、资源调查数据、规划管理数据、工程建设项目数据、公共专题数据以及物联感知数据进行梳理、提取、转换、融合、入库、性能优化以及轻量化处理,形成了“框架统一、逻辑一致、数据分级、互联互通”的CIM数据库。
同时,CIM平台融合拉通政务数据、物联网数据,开展非空间化社会经济上图工作,同步开展三维地名地址库建设,借助空间引擎编码实现各类组件与专题数据、物联网数据的关联。例如,通过关联不动产房屋、标准地址、人口流动等多维度数据,精准预测城市发展趋势,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在CIM平台的能力支持下,CIM+智慧应用进一步拓展了CIM平台的功能边界,将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了对城市运行状态的精准预测与高效调控。
基于CIM平台,从路灯、井盖、公交站牌到绿化带、人行道等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都被分配了独一无二的数字编码,每个部件都能在庞大的城市管理体系中被迅速定位和识别,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精准度。
通过CIM平台对居住地、工作场所等进行统一编码和精确标注,实现实有房屋一盘棋、实有人口一本帐、实有单位一图览,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快速响应突发事件、高效调配资源的可能,提升了城市管理的效率。
在城市物联感知方面,CIM平台对接了视频监控、灾害点检查、城市交通等数据,动态监测城市运转,体系化管理城市运作,精准把脉城市运行态势。
平台按照“市级统筹、市县一体、以市带县”的整体推进策略,通过数据一体、软件共享、应用共享、标准共享的方式,形成市县两级上下贯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支撑平台,加快了推进市县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步伐。
随着5G、区块链、边缘计算等前沿科技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CIM平台及CIM+智慧应用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超图软件也将持续深度参与宜昌市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积极探索全感知、全联接、全智能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路径,不断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将人、车、路、云的物理空间、信息空间融合为一体,基于系统协同感知、决策与控制,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交通系统安全、节能、舒适及高效运行的信息物理系统,具有标准化接入能力、共性化基础能力、开放化共享能力、集约化增效能力和模式可复制能力的优势。
在重点场景进行接驳服务之外,“车路云一体化”应用场景十分广泛。业内专家介绍,车路云一体化系统可商业化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公交系统、智慧环卫系统、无人送货系统、网联式智能驾驶乘用车等。
“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发展路径目前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也是下一阶段推动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所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通过“车端、路端、云端”一体化发展的应用试点,加快建设城市和道路基础设施,促进提升车载终端搭载率,积极探索新技术新业务新模式。
此次纳入试点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一线城市,也有重庆、成都、南京、武汉、合肥、苏州、无锡、沈阳、长春、福州、济南、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还有十堰、鄂尔多斯等地级市,以及“海口—三亚—琼海联合体”“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
20城(联合体)纳入首批试点,基础好、起步早是重要因素。早在2020年9月,北京市就在亦庄启动建设全球首个车路云一体化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如今,亦庄街头自动驾驶车辆随处可见,智能网联汽车还拓展到北京更多区县。
不仅是北京,此次纳入试点的城市相当多一部分已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示范项目。6月份,武汉市投资规模达170亿元的“车路云一体化”重大示范项目获有关部门批准备案。福州、鄂尔多斯、沈阳等城市也先后启动了相关项目招标。“杭州—桐乡—德清联合体”中,杭州是全国首批新能源汽车示范和推广试点,桐乡是5G车联网应用示范区,德清则是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三地协同,正加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试点启动后,相关城市将在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完善标准及测试评价体系、探索新模式新业态等方面发力。
在基础设施方面,试点城市将建成低时延高可靠的网联云控基础设施。试点城市以覆盖试点城市全域为目标,提升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与云控基础平台覆盖率;通过规模部署标准化的网联云控基础设施,满足智能网联汽车跨区域服务的一致性和连续性需求,全面带动提升车载网联终端装配率与使用效果,为全国规模化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在场景应用方面,试点城市将促进多场景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结合智慧城市、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等需求,因地制宜开展智慧公交、智慧乘用车、自动泊车、城市物流、自动配送等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试点,满足公众移动出行需求与不同商用场景的车辆作业需求,提升城市交通安全水平和出行效率。
在商业模式方面,试点城市将探索形成“车路云一体化”投、建、运的新型商业模式。鼓励探索国资平台、车企、运营商、科技公司等多主体投资共建、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探索形成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新型商业模式。
在标准建设方面,试点城市将推动形成统一的标准与测试评价体系。试点城市将共同开展标准研究工作,构建统一共用的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以及智能交通、车辆智能管理、基础地图等标准体系,建立完善“车路云一体化”测试评价体系,全面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的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等测试验证能力建设。
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车路云一体化”相关市场规模超14万亿元。面对这一超大规模市场,如何加快推动“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落地、实现规模化应用?
王鹏分析,“车路云一体化”正处于从测试验证转入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未来还需解决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覆盖度不足、车载终端搭载率低、商业模式不清晰等难题。
真实道路交通环境下,“车路云一体化”仍面临交通要素繁多、环境干扰复杂、渗透率波动大、边际场景多等挑战,需要大量关键技术创新。
推动相关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很“烧钱”,谁来出资?在投资建设环节,可通过政府牵头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例如,北京“车路云一体化”新基建项目规划明确,项目建设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国有企业自筹”,出资比例为政府投资70%、国有企业自筹30%。“试点城市还可引导设立专项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参与,通过股权投资、债权投资等方式支持项目发展。”王鹏说。
整合好现有资源同样重要。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能搭建形成完备的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碎片化”现象,难以支撑自动驾驶技术和网联功能的规模化应用。
如何避免试点城市建设相关系统架构、基础设施“各扫门前雪”?这需要推动“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和前期试点做好衔接。此前,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已开展了测试示范区、车联网先导区、“双智”试点等试点项目。截至目前,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双智”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32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牌照超过7700张,测试里程超过1.2亿公里,各地智能化路侧单元(RSU)部署超过8700套,多地开展云控基础平台建设。
在此基础上,“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将通过统一的架构设计,推动城市级建设、城市群“连片”基础设施建设,打破“碎片化、烟囱式”的“单点”部署,实现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应用实践。试点还将突出“网联赋能”作用,从场景上覆盖协同预警、协同驾驶辅助、协同自动驾驶等不同等级的网联化功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