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偷窃再犯:从心理成因到矫治对策
预防未成年人偷窃再犯:从心理成因到矫治对策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据统计,2023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9.7万人,其中盗窃、强奸、抢劫、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5类犯罪占比近7成。这些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不仅数量庞大,且犯罪类型集中,其中财产犯罪尤为突出。
未成年人为什么会走上偷窃的道路?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认为,这与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特点密切相关。青春期是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开始追求独立,渴望证明自己,同时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在这个阶段,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到位,未成年人就可能走上歧路。
家庭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研究发现,许多涉罪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家庭或留守儿童家庭,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有些家长虽然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导致孩子在面对外界诱惑时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学校和社会同样肩负着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友好的成长环境。
在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矫治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最高人民检察院正在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罪错行为分级干预矫治的意见》,拟根据未成年人行为的严重程度、心理偏常状况、日常表现情况等,采取分级分类的干预措施。2023年,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决定附条件不起诉3.1万人,适用率37.4%,通过精准帮教、教育挽救,帮助涉罪未成年人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未成年人偷窃行为的再次发生呢?
首先,家庭教育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发展。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劝诫,不能放任不管。
其次,学校应当加强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安全隐患,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
再次,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参与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中来。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经费保障;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法治教育活动;企业单位则应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让未成年人接触不良内容。
最后,对于已经实施偷窃行为的未成年人,不能简单地进行惩罚,而应采取科学的矫治措施。这包括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家庭教育指导等,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行为,重新融入社会。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机关共同努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