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力推美育浸润行动,北京将建5个示范区、370所示范校
教育部力推美育浸润行动,北京将建5个示范区、370所示范校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学校审美教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强调通过美育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北京市教委积极响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高校开展美育工作。这些举措旨在通过艺术鉴赏、美术创作等多样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要求,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市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7年,将建设一批美育示范区和示范校,推动构建五育融通、大中小幼相互衔接的美育新格局。具体措施包括:
课程体系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帮助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特长,高中阶段注重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
教师培训:各区、各中小学及幼儿园要面向全体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美育专题培训,面向艺术教师每年举办至少1次专业培训。同时,将美育纳入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培训计划。
展演机制:学校每学年至少举办2次校级展演展示活动,鼓励学校多维度、多方位、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常态化展示平台。
评价体系:将艺术类科目纳入初、高中考核范围,高校注重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强化对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的评价。
数字资源建设:鼓励推动各区、高校建设区域性数字美育体验中心,利用五年时间打造一批“数字美育示范实验室”。
这些政策正在逐步落地并取得显著成效。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2024年12月,海淀区举办了美育浸润行动师生书画展,共收到中小学幼儿园师生作品1643件,其中教师作品409件,学生作品1234件。经过评审组专家优中选优,最终评选出入展的师生作品共203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室主任贾小川在点评中指出,在入展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佳作,还有不少非遗相关作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展览作品主题积极向上,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生动地展示了师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才华。
通过系统学习美育课程,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还能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为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