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未成年人涉黄案件暴露出的保护短板
最高院:未成年人涉黄案件暴露出的保护短板
2022年,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网络性侵案件,揭开了未成年人涉黄问题的冰山一角。被告人隋某某通过网络社交软件,对一名2009年出生的女学生实施了长达数月的性侵和敲诈勒索。最终,隋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面临的巨大风险,更引发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涉黄问题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低龄化,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色情信息的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超过70%的未成年人曾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而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性知识缺乏正确的认知,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影响。同时,家庭和学校在性教育方面的缺失,以及网络监管的不到位,都为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色情提供了可乘之机。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家庭和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环境,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网络使用情况。同时,家长还应提升自身的网络素养,学会使用各种网络保护工具,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例如,在一起校园言语欺凌案件中,一名13岁的女生因同学编造黄谣而遭受严重心理创伤。法院在审理过程中,不仅追究了侵权人的责任,还向其家长制发了《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督促家长履行教育职责。
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也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未成年人涉黄。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识别各类不良行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内的不良行为。例如,某中学在发现学生被言语欺凌后,立即开展调查核实工作,组织道歉和心理辅导,有效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在司法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司法机关坚持教育、感化、预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同时,法院还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档案封存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然而,司法保护只是事后补救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涉黄问题,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
未成年人涉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建立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应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司法机关应严厉打击相关犯罪行为。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色情侵害,不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