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阿拉伯语新机遇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阿拉伯语新机遇
2024年前4个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9461.7亿元,同比增长3.8%,创下历史同期新高。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中阿经贸合作的蓬勃发展,更折射出“一带一路”倡议下,阿拉伯语这门古老语言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商贸往来:阿拉伯语的新蓝海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数据显示,20年来,中国对阿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由2004年的3038.1亿元增至2023年的2.8万亿元,增幅高达820.9%。在这一过程中,阿拉伯语作为19个阿拉伯国家及4个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语在科技商务领域的应用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24年11月,谷歌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达成合作,计划在沙特开设一个人工智能中心,重点开发阿拉伯语言的AI模型以及特定于沙特的应用。这一合作不仅将推动阿拉伯语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的发展,更为中阿在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开辟了新的可能。
文化交流:语言学习的新热潮
“中文热”正在阿拉伯国家持续升温。在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每年注册学生约4000人,较学院成立之初增长显著;在阿联酋,已有171所学校开设中文课程,7.1万名学生学习中文;沙特阿拉伯更是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中小学到高等教育各个层次全面覆盖。
与此同时,数字化工具的兴起为阿拉伯语学习插上了科技翅膀。从Ling这样的综合性语言学习平台,到Google Translate提供的即时翻译服务,再到专门针对阿拉伯字母学习的应用程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这门独特的语言。这些工具不仅突破了传统学习的时空限制,更为中阿文化的交流互鉴搭建了新的桥梁。
展望未来:语言背后的战略价值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阿拉伯语已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成为连接中阿两大文明的重要纽带。从经贸合作到文化交流,从科技创新到人文交流,阿拉伯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注入新的动力。
正如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院长李绍先所说:“中阿经贸合作不仅天然互补且潜力巨大。”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阿拉伯语这门承载着千年文明的语言,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