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94岁吴明珠院士再创奇迹!哈密瓜节上的“甜蜜”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94岁吴明珠院士再创奇迹!哈密瓜节上的“甜蜜”故事

引用
中国科技网
8
来源
1.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7/15/content_1967409.html
2.
https://people.cctv.com/2024/08/20/ARTIfjsTsSomzh7lhDg8wTze240820.shtml
3.
https://www.hami.gov.cn/hami/c120154/tswh.shtml
4.
http://www.xj.news.cn/20240730/e721b83dc4774d8db0f442f7b46fad63/c.html
5.
https://xjmty.com/sh/202501/t20250103_25928141_web.html
6.
http://hq.news.cn/20250104/9559993099534ed895cea616806ed741/c.html
7.
https://pansci.asia/archives/49741
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624/23/57890728_1127059704.shtml

94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再次成为新疆哈密瓜节的焦点。在第十八届哈密瓜节暨第二届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这位被誉为“西部瓜王”的科学家,被授予中国哈密瓜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名誉主席聘书,赢得了现场热烈的掌声。

吴明珠院士与哈密瓜的缘分,要追溯到60多年前。1955年,25岁的吴明珠从北京来到新疆,开始了她的甜瓜育种事业。从那时起,她就与这片土地上的瓜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本届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吴明珠院士的出现,不仅是对过去成就的致敬,更是对哈密瓜产业未来发展的期许。

近年来,哈密瓜产业链平台与吴明珠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共建百家联合研发平台,深度联动十大产区,全面推动“研产销”一体化布局。在哈密市伊州区花园乡的哈密瓜品种展示园里,他们先后种植了310余种哈密瓜。作为公益项目,游客可以免费参观和品尝。

哈密市伊州区种业研究开发中心良繁科科长、推广研究员刘伟介绍,哈密是哈密瓜的原产地,有着上千年的种植历史。近年来,哈密市深入开展哈密瓜种质资源提纯复壮保护性研究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等引进试验与示范,实施哈密瓜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据了解,哈密市先后投入3000万元建成种质资源平台,可容纳5000余份种质资源,目前已有近400份哈密瓜种质资源入库。

在本届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首个《哈密瓜质量分级》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覆盖和适用于全国哈密瓜主要产区及主要种植品种,对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综合质量等级划分进行了明确规定,其中包含生产基本要求和果实品质分级要求。

中国标准化协会监事长、总工程师高建忠表示,这项标准的实施有助于实现研产销融合,让好瓜卖上好价钱。哈密瑞农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主任张晓彤认为,通过质量分级,哈密瓜被分为精品、优品和良品三个等级,这就要求在哈密瓜种植的全过程都要实现高标准,企业下一步将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和现代化技术装备,更好地把控哈密瓜品质。

首个哈密瓜IP—“哈小蜜”文创品牌也在近日首次亮相,除供应哈密瓜口味各类饮品、冰激凌外,还展示了“哈小蜜”冰箱贴、徽章、打卡印章、诗歌创造机等系列文创产品。哈密瓜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哈密瓜节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国栋介绍,哈密市正在加快推进哈密瓜精深加工,鼓励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开展新产品研发、设备技术改造升级、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突出抓好哈密瓜产业强链、补链和延链。

在哈密瓜产业博览会上,来自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南、上海、海南等各大产区的哈密瓜各有特色,种子、化肥、农用机械、移动冷库、哈密瓜饮品等哈密瓜全产业链产品也同台亮相。中意埃欧克冷链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芊润介绍,此次专门从青岛托运来了自冷保鲜库,通过自冷技术可以有效延长哈密瓜的“甜蜜周期”。

“一下午就洽谈了几十个客户,不少哈密当地企业当场就下了订单。同时我也获取了哈密瓜产业的最新动态,为企业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思路。”李芊润说。据了解,在此次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哈密瓜经销商百强协同平台成立。该平台通过整合消费端优质经销商资源,扶持产地企业成长,挖掘产地优质企业潜力,助力种植端从业者以最短时间最低成本,实现优品优价。

哈密市委副书记、市长吾拉木江·热依木表示,哈密市积极探索“研产销”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举办一系列哈密瓜主题活动,全方位呈现哈密瓜鲜果产业链平台建设最新进展及成果,同时为参会者提供一个交流合作的优质平台,以推动哈密瓜产业在种植技术、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方面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吴明珠院士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甜瓜育种事业的发展史。从1958年来到新疆开始,她的人生就与“瓜”紧密相连。她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西部瓜王”。60多年里她共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吴明珠因阿尔茨海默症已认不得人,但当老人吃了医疗人员为她端来的西瓜,记忆依旧会瞬间被唤醒。她心里还惦记着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瓜:“西瓜8424我最喜欢,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样子好看,果型好,也好吃。”

据统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西瓜生产和消费国,如果按一个西瓜10斤计算,每年消耗的西瓜数量高达160亿个,占据了全球总消耗量的70%。而我们能实现“吃瓜自由”,离不开这位“瓜奶奶”——吴明珠。从1958年来到新疆开始,吴明珠的人生就与“瓜”紧密相连。她开创了新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西部瓜王”。60多年里她共培育出28个经国家审定的优质瓜种。1999年吴明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7月16日,94岁高龄的吴明珠再次来到吐鲁番,回到她曾经奋斗过的地方。这一消息很快登上网络热搜。事实上,每到吃瓜的季节,吴明珠便会多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焦点人物。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表示,“谢谢奶奶让我吃上甜瓜”“夏天每一口西瓜都表达对您的敬意”。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在国运困厄中长大的她,从小立下报国之志。1950年,吴明珠和一批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学子,进入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学习,她的同学包括后来成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院士等。而吴明珠学的是园艺系果蔬专业,自此她的一生都与我国甜瓜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吴明珠剪掉长发跳进试验田里播种、施肥。

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里写下:“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你创造出来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大学毕业后,吴明珠先后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农林局、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工作。本来她可以就此定居北京,直到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类干部人才。吴明珠知道后,响应国家建设边疆的号召,主动请缨前往素有“瓜果之乡”美誉的新疆,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去工作。这一年,她25岁。

在乌鲁木齐地委农村工作部工作几个月后,吴明珠决定进一步深入基层,于是申请前往吐鲁番市的鄯善县农技推广站工作。《西游记》里火焰山的所在地就在吐鲁番,夏季气温超过40摄氏度是常有的事。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类来说并不舒适,却特别适宜瓜果生长。走访中,吴明珠发现这里的甜瓜尤其好吃,只可惜当地缺乏育种技术,大部分品种品质不稳定,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种质资源,是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为了搜集种质资源,吴明珠和同事花了3年时间,带着水和馕,顶着风沙烈日,走遍了当地300多个生产队,为新疆甜瓜建立了第一份资源档案。

那时候,哪儿有好品种,吴明珠就往哪儿赶。听说迪坎尔村有一种品质很好的哈密瓜,吴明珠和一位同事就穿过戈壁去寻找。从农技站到迪坎尔村要走几百里,夏天的火焰山寸草不生,在烈日下像烧着了似的,烫得毛驴都不敢下蹄子。到了晚上,怕碰到狼,不敢再走,他们借了烧窑人的毡毯,睡在废弃的窑洞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新疆,交通基本全靠两条腿,他们整整走了三天,才找到当地人口中的地方品种“阿衣斯汗可可奇”。

来到新疆后,她很快就习惯了吃馕,为方便和瓜农交流,她还学会了不少维吾尔语。当地维吾尔族乡亲还给她起了个美丽的名字——阿依木汗(月亮姑娘),夸她“意志像钢铁那样坚强,干活像公鸡羽毛那样漂亮”。

1962年底,吴明珠和同事一起把吐鲁番当地所有的西瓜和甜瓜地方品种搜集了个遍。紧接着,吴明珠和同事一起,对这些地方品种进行提纯,即让它们最主要的特点世世代代稳定下来,然后让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品种进行多亲本复合杂交,选育出集中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0世纪50年代末到90年代,40多年的时间里,吴明珠在收集到的44个新疆地方瓜种资源中,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一大批吐鲁番最为出名的甜瓜、西瓜名优品种,她培育的甜瓜早、中、晚熟系列品种种植面积曾覆盖新疆主要商品瓜产区的80%,因此收获了“西部瓜王”的赞誉。在吐鲁番、鄯善县等地,一批甜瓜致富村不断涌现。

1999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为“全国十大杰出技术人才”之一,吴明珠走到了麦克风前。“从梳着两条辫子的大姑娘开始,我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培育西瓜和哈密瓜……直到今天已是年近古稀的老太太。一年四季瓜棚就是我的家。如今,丈夫病逝,儿女远离,我一个人还留在新疆摆弄瓜。人们说,我心里只有瓜,瓜是我的孩子……是啊,瓜是我的生命,我的人生就是想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好的西瓜一定是皮薄瓜甜、少籽多汁。但在20世纪初,西瓜还不长这样,也远不如今天的瓜可口。爱好科普的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展示了20世纪初期的顶级西瓜品种——石山西瓜,因为“难看难吃”在网上引发过热议。其实即便后来随着民间品种和技术改进,能吃上好吃的西瓜的人也并不多。

在我国,西瓜曾是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前,哪怕在公认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买西瓜也是一件难事。一开始,西瓜是发烧病人才能购买的水果。还必须是38.5度以上的高烧,才能凭着病历卡买西瓜,少0.1度都不行。

凭票购买成了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大家攥着珍贵的西瓜票在商店门口等待,用粉笔在袖口写下买瓜的号码。要是买不着整个的,得去水果店堂吃散称西瓜,买多少就得当场吃多少。瓜瓤称重,瓜皮管够,西瓜籽还得留在店里,准备来年种瓜。

“吃瓜”史上的转折点,发生在1984年。这一年有两件大事。第一件发生在普通农民的田间地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行后,国家开始鼓励农民自由地种植和销售西瓜,种西瓜成为农民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

第二件发生在新疆的试验田。经过20多年选育西瓜品种后,吴明珠终于发现了一个特别“争气”的样本——8424。这个名字实际是个代号,是指在1984年几十组试验配比组合中,表现最为出色和优秀的第24组配比。

而在几千公里外的上海,市民吃瓜的热情也达到新的高度。那一年,气候反常,西瓜生长季节雨水偏多,气温偏低。上海郊区西瓜严重减产,到上市季节,马路上几乎看不到西瓜。彼时,甚至有市民把买不到西瓜的苦恼写信给了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收到来信,汪道涵给当时分管商业的市政府财贸办领导打电话,要求改变西瓜紧缺状态。

邵云龙是当时上海西瓜种植大区南汇农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大大犯难。当时上海的西瓜界品种虽多了起来,可是质量不稳定。

这时候,曾在新疆工作过的农艺师陈生彬向邵云龙推荐了更小、更甜的新疆“伊选”西瓜。“伊选”的种子很快被引进到南汇试点种植,西瓜成熟时,鲜嫩多汁,鲜甜可口,口感果然令人满意。

如今,吴明珠因阿尔茨海默症已认不得人,但当老人吃了医疗人员为她端来的西瓜,记忆依旧会瞬间被唤醒。她心里还惦记着一辈子都放不下的瓜:“西瓜8424我最喜欢,是我的拿手好戏。因为样子好看,果型好,也好吃。”

夏天虽已接近尾声,但每当我们感受瓜的香甜时,请不要忘记像吴明珠这样为国人的甜蜜事业奉献一生的老一代育种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