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美东莞:自然景观如何提升本地生态?
绿美东莞:自然景观如何提升本地生态?
从“世界工厂”到“生态城市”,东莞的绿色转型之路令人瞩目。作为制造业重镇,东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
观音山:荒山变绿肺的生态奇迹
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是东莞生态建设的典范。2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1997年,东莞市樟木头镇石新村村委会自筹资金兴建东莞市观音山森林公园。1999年,民营企业家黄淦波接下这个项目,开始了长达50年的生态建设之旅。
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观音山公园已发展成为占地18平方公里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2%以上,成为东莞的“绿肺”。公园内生活着近千种野生植物和300余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粘木、白桂木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以及中华小鲵、穿山甲等珍稀动物。
更值得一提的是,观音山公园不仅注重生态保护,还积极打造文化品牌。公园连续举办10届“美丽中国”征文大赛,推出新春登高祈福行、港深莞徒步祈福节等特色活动,成为广东知名的文旅融合示范点。
华阳湖:从污染到生态的华丽转身
位于麻涌镇的华阳湖湿地公园,是东莞生态修复的又一成功案例。公园总面积351.97公顷,湿地率达83.91%,具有河流湿地和湖泊湿地的复合特征。
华阳湖的蝶变始于一场生态修复工程。按照“截污、清淤、活源、治堤、修复”的思路,公园全面开展水污染治理和湿地恢复工作。如今的华阳湖,不仅水质清澈,还成为了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公园内建有22公里的水上绿道和5公里的休闲绿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银瓶山:生态改善带来野生动物回归
银瓶山是东莞的最高峰,海拔898米。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里成为了众多野生动物的安居之所。通过红外相机监测,公园内频繁发现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活动踪迹。
据统计,野猪在东莞多个森林公园都有出没记录。这不仅反映了生态环境的改善,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避免其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成为东莞生态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东莞的生态建设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东莞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更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生态建设经验。未来,东莞将继续推进绿美生态建设,打造更多绿色空间,让市民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的美好愿景。